[实用新型]一种节气门体总成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51372.X | 申请日: | 2014-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563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柏显国;李冰;杜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伟世通发动机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D9/08 | 分类号: | F02D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一格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6 | 代理人: | 刘佳 |
地址: | 401122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节气 体总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发动机控制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节气门体总成。
背景技术
随着摩托车尾气排放国Ⅲ标准的实施,电控燃油喷射技术已逐步得到应用,目前市面上与节气门体配合的喷油器和温度压力传感器都是装在进气歧管上,这种传统的节气门体结构体积大、成本高,由于摩托车发动机安装位置的空间非常小,给摩托车电喷系统设计时带来很大的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安装兼容且可省油减排的节气门体总成。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节气门体总成,包括节气门本体、角度传感器、拉线盘总成、连接轴、旁通进气管和节气门阀片,所述节气门本体的中部设有前后贯通的空腔,所述节气门阀片竖直设置在节气门本体的空腔内,所述角度传感器固设在节气门本体后端的左侧,所述拉线盘总成固设在节气门本体后端的右侧,所述连接轴的左、右两端分别连接固定角度传感器和拉线盘总成,该连接轴穿设过节气门本体的空腔,所述旁通进气管固设在节气门本体前端的外表面,所述节气门本体的前端左侧螺接固定有压力温度传感器,该压力温度传感器的插口朝向左,所述旁通进气管固设在节气门本体的前端右侧,该旁通进气管的斜向右上方伸出;在所述节气门本体后端的上部还螺接固定有喷油器总成,所述喷油器总成的下端与节气门本体的中部空腔连接贯通,该喷油器总成的右侧上部设置有进油口,所述进油口斜向右上方伸出;在所述节气门本体后端的左上部还固设有与节气门本体中部空腔贯通的碳罐控制阀接头,所述碳罐控制阀接头位于角度传感器和喷油器总成之间,该碳罐控制阀接头水平向左伸出。
采用以上结构,在节气门本体上加设压力温度感测器,可以方便观测发动机缸内压力以及温度数据,更好地了解发动机工作的相关情况;所述旁通进气管设为斜向右上方伸出,可避免因管口朝下形成的积水在寒冷地区结冰堵塞旁通进气管的情况发生;在节气门本体上还加设有喷油器总成,节省了摩托车发动机配件的安装空间,同时,压力温度感测器的插口向左伸出,旁通进气管和喷油器总成上的进油口都斜向右上方伸出,节省了摩托车发动机横向安装的空间;在节气门本体的后端设置碳罐控制阀接头,可以把燃油蒸汽吸入发动机缸内进行燃烧,达到省油减排的效果,结构紧凑,安装方便,方便保养。
为了避免因为积水堵塞或者飞尘的损坏而导致使用性能下降,作为优选,所述压力温度传感器的轴向中轴线与节气门本体垂直方向中轴线的夹角为10°~30°。
为了节约成本,降低发动机振动对传感器的磨损,作为优选,所述压力温度传感器的下端面与节气门本体之间设有与对应位置大小相适配的橡胶垫。
为了给连接轴的移动进行限位,以便控制节气门阀片的转动角度,同时减小卡子的磨损,作为优选,在所述连接轴的左端设有卡槽,所述卡槽内设有卡子,该卡子的右侧还套设有卡子垫片,所述卡子的后端面与卡子垫片的前端面抵接。
为了满足怠速时的进气要求,又要便于与步进电机的连接端口连接,同时防止积水结冰造成管口堵塞,作为优选,所述旁通进气管的内径为8mm,其轴向中轴线与节气门本体垂直方向中轴线的夹角为30°。
为了能更好的收集吸入燃油蒸汽,提高燃油使用率,作伪优选,所述碳罐控制阀接头与节气门本体空腔内连接贯通的通孔直径为1mm,该通孔的中心与节气门阀片后端水平面的水平间距为4mm。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原有的节气门本体的外部加设压力温度传感器、喷油器总成和碳罐控制阀接头等配件,可节省油路消耗,达到节油减排的效果,功能多样化,结构紧凑,安装方便,保养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1的后视图。
图4为图2的仰视图。
图5为图4的剖视图。
图6为卡子、卡子垫片、连接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A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由节气门本体1、角度传感器2、拉线盘总成3、连接轴4、旁通进气管5和节气门阀片13等组成,所述节气门本体1的中部设有前后贯通的空腔,所述节气门阀片13竖直设置在节气门本体1的空腔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伟世通发动机控制系统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伟世通发动机控制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5137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炭块浸铝法
- 下一篇:滚塑塑料船艇及其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