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减小机插秧中伤秧率的自适应插秧针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420154099.6 申请日: 2014-04-01
公开(公告)号: CN203775669U 公开(公告)日: 2014-08-20
发明(设计)人: 程鹏飞;胡光忠;徐高飞;宋相吉;郑银河;向荣磊 申请(专利权)人: 四川理工学院
主分类号: A01C11/02 分类号: A01C11/02
代理公司: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代理人: 巫敏;钱成岑
地址: 643000 四*** 国省代码: 四川;5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减小 插秧 中伤 自适应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秧针,尤其涉及一种减小机插秧中伤秧率的自适应插秧针,属于插秧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中西部山区一带的插秧机由于诸多原因致使插秧机插秧质量差,可靠性低,而大型插秧机又不能适应。在广大农村由于单块田小,不适合大型机械耕作,加上大型设备价格高,能耗大,维护费用大,搬运困难,对操作者技术要求高等要求,使水稻机械化插秧有了很大制约。

秧针是水稻插秧机插植机构关键工作部件,从水稻插秧机问世以来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现有国产秧针因制作工艺粗糙,硬度仅为HRC25-HRC30,秧针使用频率高,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受腐蚀性强,极易磨损生锈;另外,传统工艺生产的秧针易变形开裂和折断,氧化脱碳,生产成本高,成品率低,导致插秧机取秧精度低,漏秧率偏高,易伤秧、钩秧。

据试验调查,国产秧针普遍伤秧率在6%,空穴率是10%,而插秧质量标准:漏秧率小于等于1%,伤秧率小于等于1%,因此,现有国产秧针达不到插秧质量标准。针对秧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的解决方法:

1.2009年8月第3期朱祖良的《双针式秧针的工艺设计》。该论文主要分析双针式秧针分秧工作特性以及使用要求,采用国产材质通过改进生产工序,选择正确的热处理方法试制的双针式秧针,完全可以代替进口秧针。

2.2008年第2期周明武的《水稻插秧机分秧针和推秧器的改进》。该论文主要是把秧针改成一体钢板式,并且带有滑道,把推秧器改成拨头式,将挡泥油封改成一体油封。

3.中华四十龄插秧机符合山区作业,发明人曹步贤曾经申请4个专利,分别是:1.专利号为:CN95237301.7,名称为《一种插秧机的分秧机构》;2. 专利号为:95237302.5,名称为《一种插秧机的送秧机构》3. 专利号为:93234125.X,名称为《插秧机》;4. 专利号为:93234860.2,名称为《插秧机》。但是,这些插秧机都存在如下一些不足之处:

1.由于杂交水稻分蘖多,该类插秧机秧针为固体式秧针,因为固体式秧针属于刚性设计,而秧箱上的秧苗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都能致使很多情况下取秧不一,时多时少,甚至出现漏取现象,从而影响栽植质量。例如:秧龄大小、茎秆粗细、秧苗根系情况、是否有夹杂物、秧根含泥过多、是否分蘖多、秧苗严重不齐、秧苗严重交叉、叶梢间隙大等等。

2.固体式秧针灵活性差,秧针针尖无摆动量,端部锋利,容易划伤或刺伤秧苗茎秆。

3.有些地方的旱育秧秧龄在40到50龄,根系发达,这样在分秧同时容易将其他秧苗牵扯,破坏原有的规律性分秧,分秧不均现象时有发生。

4.另外,制作工艺粗糙,尤其是热处理难以达标,在取秧时,针尖位置无法达到最佳状态,因此造成夹苗,伤根,机器分不开秧苗,或是把秧苗的根和茎撕断了等一系列分秧不均,伤秧,协调性差等诸多实际问题更为突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了实现我国东西部地区的插秧平衡,提高实际生产效率,提供一种减小机插秧中伤秧率的自适应插秧针,解决现有插秧机存在的技术问题,从而能有效的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减小机插秧中伤秧率的自适应插秧针,包括螺钉、压缩弹簧、针体和针尖,所述针体为前端呈8°的圆锥体结构,针体的前端设有锥度为4°-5°的锥孔;所述针尖为锥度呈4°-5°的圆锥体,且针尖的前端为半圆球体,针尖的后端置于针体前部的锥孔内;所述螺钉的前端部以及针尖的后端部均设有对应的销钉,所述压缩弹簧设于两销钉之间,压缩弹簧通过螺钉与针体的螺纹旋合长度来调节对针尖的端部压力。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在螺钉上设有起预紧作用的双螺母。

作为进一步优选方式,针体内设有与螺钉外螺纹配合对应的内螺纹。

作为进一步优选方式,所述螺钉上设有螺纹精度连接为C级的三角形外螺纹。

作为进一步优选方式,所述针体内设有螺纹退刀槽。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压缩弹簧采用碳素弹簧钢丝C级的圆柱螺旋YI型压缩弹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减小机插秧中伤秧率的自适应插秧针,具备如下优点:

1.   取秧精度高,定量准确,立苗直,不松散,不钩秧,分秧能力强,自适应秧针空穴率仅为0.9%;

2.   使用时,活动自如,调节方便,工作效率高;有一定的吃秧余量,尽量避免秧苗被撕裂,减小伤秧率,伤秧率仅为0.7%,适应多种育秧方法的秧苗;

3.   维修方便;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理工学院,未经四川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540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