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术后康复助力车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55321.4 | 申请日: | 2014-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158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发明(设计)人: | 靳雁;郭小花;谌慧君;张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H3/04 | 分类号: | A61H3/04;A61M5/14 |
代理公司: | 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6 | 代理人: | 李婷 |
地址: | 71003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术后 康复 助力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患者术后康复用具,具体涉及一种术后康复助力车。
背景技术
重病患者在进行手术后,不仅需要从药物上进行继续的控制与治疗,补充各种身体所需营养,还需要患者辅助一定的运动来增强身体机能。
在一些手术过后,如胸腔闭式引流术,患者身体中需要埋设胸腔闭式引流管,进行体液的引流;对于身体营养不能通过食物得到补充的患者,还需要不断注射营养液以保持营养的摄入。胸腔闭式引流管需配合水封瓶进行引流,水封瓶位置不可高于患者胸部,一般需要在病人胸部水平位置以下60~100cm处,且需要保证水封瓶中液体不能有太大晃动。而营养液需要不断地补充给患者,一般营养液袋的体积都较大。
患者术后身体虚弱,康复运动一般使用助力车来配合。现有的助力车结构为:顶端为一半圆环状手扶板,底端为万向轮,万向轮和手扶板之间为车架;助力车的高度一般低于患者胸部,使患者前胸和手臂能支撑在手扶板上,在患者行走过程中,患者推动助力车一起移动,起到借力和保持平衡的作用。
现有的助力车存在的缺陷有:1.没有设计专用的注射液挂架,现有的助力车侧部只设置有插孔,需要把患者病床旁边的挂架从底端拔掉,插到车上的插孔中,但由于挂架的中上部没有固定,而营养液袋的体积很大,在行动过程中营养液和挂架会晃动,且挂架有侧倒的危险;2.对于像水封瓶这样的引流装置,移动不方便,而助力车上没有专门放置水封瓶的地方,患者活动前必须先将引流管封起来,活动后再连接引流装置,非常不方便。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术后康复助力车,方便病患术后进行康复运动。
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术后康复助力车,包括手扶板,手扶板底部对称设置有一对支撑架单元,支撑架单元的底部均安装有万向轮,所述的手扶板为半环形手扶板,手扶板上设置有把手,两个支撑架单元通过拐梁连接;两个支撑架单元之间设置有可拆卸的坐板;在一个支撑架单元的侧面固结有注射液挂架,注射液挂架顶端设有用于防止注射液袋晃动的橡胶圈;另一个支撑架单元的侧面安装有可拆卸的挂框。
进一步地,所述的两个支撑架单元中的每个支撑架单元均包括一对竖直设立的支杆,两个支杆中部均有弯折且对称设置,两个支杆间的中部和底部设置有连接两个支杆且与地面平行的横梁,两个支杆与支杆间底部的横梁、支杆间顶部手扶板共同构成“凸”字型结构。
进一步地,在安装挂框的支撑架单元的两个支杆底部设置有一道用于安装挂框的挂梁。
进一步地,所述的挂框包括框体和设置在框体侧面的挂钩,挂钩设置两排,一排挂钩挂在挂梁上,另一排挂钩挂在支杆间底部的横梁上;挂钩可伸缩,使挂框距离地面的距离可调。
进一步地,所述的注射液挂架包括竖杆和设置在竖杆顶端的钩体,所述的橡胶圈上的一点连接在竖杆顶端;竖杆为可伸缩竖杆,竖杆上设置有用于调节竖杆长度的旋钮;竖杆固结在支撑架单元中支杆间的横梁上。
进一步地,所述的把手采用“L”型把手,把手的一端固结在手扶板的底部,另一端竖直朝上;把手在手扶板上对称设置两个。
进一步地,所述的万向轮安装在支撑架单元中每个支杆的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的坐板安装在两个支撑架单元的支杆间中部的横梁上。
本实用新型给出了一种术后康复助力车,该助力车可以使手术后患者能自主活动得到肌体上的锻炼,患者可以半趴在车上推动车行动;助力车上设置有坐板,方便患者休息;该助力车上集成了注射液挂架,较原有的挂架插孔更加稳固,且长度可调整,设置有防止注射液袋晃动的橡胶圈,保证患者良好的输液过程;该助力车还装配有可拆卸的挂框,可容纳水封瓶这类引流装置和其他物品,方便各类手术后患者的运动康复。该助力车结构简单稳固,使用方便,符合人体生理学结构,适合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挂框的结构图;
图中标号代表:1—手扶板,2—支杆,3—坐板,4—挂梁,5—挂框,6—万向轮,7—横梁,8—拐梁,9—把手,10—旋钮,11—橡胶圈,12—钩体,13—竖杆,14—挂钩;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5532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Oracle实例生命周期的分布式远程创建方法
- 下一篇:一种清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