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乳腺癌手术后用的负压吸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56970.6 | 申请日: | 2014-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616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8 |
发明(设计)人: | 蔡瑜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王海凤 |
地址: | 400037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乳腺癌 术后 吸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用器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乳腺癌手术后用的负压吸引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乳腺癌手术后,局部会出现皮下积液,目前常规的处理方式有局部穿刺抽液、局部加压包扎或使用负压引流器引流。局部穿刺抽液的处理方式由于需要多次穿刺抽液及换药,增加了病人痛苦,还易引发感染,另外穿刺抽液不能维持持续引流,效果不佳;而加压包扎增加病了人的不适感。
使用负压引流器引流的方式克服了上述两种处理方式的缺点,目前使用较多。现有的负压引流器一般包括引流管和引流容器,引流管的一端与引流容器连接且与引流容器相通,另一端配设一穿刺针。使用时,当穿刺针穿刺皮下,并携引流管的一端留置于患者的皮下,皮下的积液由穿刺针导入引流管,再经引流管引入引流容器中。这种结构虽然克服了局部穿刺抽液不能持续引流的问题,但是这种结构的引流管还具有如下缺点:乳腺癌手术会在胸腔和腋下产生较大面积的创伤,即使是保乳手术也会单独在腋窝造成较大面积的创伤,而现有负压引流装置,由于位于皮下只有一根引流管,不但不能同时实现胸腔和腋窝下积液的快速引流,而且引流效果也不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快速引流,而且引流效果好的负压引流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乳腺癌手术后用的负压吸引装置,包括引流管和引流容器,所述引流管为胸骨旁引流管、腋窝引流管和三通管构成的“Y”形结构,所述三通管的第一个接头与胸骨旁引流管连通,第二个接头与腋窝引流管连通,第三个接头与引流容器连通。
作为优化,所述三通管的第一个接头伸入胸骨旁引流管一端内,该第一个接头与胸骨旁引流管一端的内壁密封且可滑动配合,第二个接头伸入腋窝引流管一端内,该第二个接头与腋窝引流管一端的内壁密封且可滑动配合。
所述引流容器由弹性材料制成且引流容器上带有排污口。
所述引流管的内壁直径为4~6mm。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乳腺癌手术后用的负压吸引装置设计精巧,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将引流管设计成“Y”形结构,胸骨旁引流管用于引流胸骨附近的渗液,腋窝引流管用于引流腋窝附近的渗液,然后通过三通管将这两部分的渗液引流进入引流容器,这种结构一方面更加贴合女性乳腺癌手术后乳腺附近皮下渗液的情况,另一方面将现有的引流管位于皮下用于引流的面积增加,引流速度更快,更便于从胸骨旁引流管和腋窝引流管中引流的液体汇集,引流效果更佳。
附图说明
图1为乳腺癌手术后用的负压吸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胸骨旁引流管1、腋窝引流管2、三通管3、引流容器4、调节阀5、排污口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乳腺癌手术后用的负压吸引装置,包括引流管和引流容器4,引流管为胸骨旁引流管1、腋窝引流管2和三通管3构成的“Y”形结构,三通管3的第一个接头与胸骨旁引流管1连通,第二个接头与腋窝引流管2连通,第三个接头与引流容器4连通。具体使用时引流管可采用江苏爱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一次性使用的负压引流管路时所使用的材料制成,实现位于皮下的整个引流管均具备积液进入引流管内的功能,也可以分别在胸骨旁引流管和腋窝引流管的一端(即胸骨旁引流管和腋窝引流管的盲端)开设多个引流孔,使渗液通过引流孔进入引流管内,引流孔优选15~50个,该引流孔围绕胸骨旁引流管和腋窝引流管的管壁均匀分布,引流孔的直径通常为1~2mm,相邻两个引流孔之间的间距为5~10mm。
不同的患者由于其身体状况不同,术后创伤的面积也不同,因此,为使负压吸引装置适应更多的患者,“Y”形结构最好可以调整,故此可采用如下结构:三通管3的第一个接头伸入胸骨旁引流管1一端内,该第一个接头与胸骨旁引流管1一端的内壁密封且可滑动配合,第二个接头伸入腋窝引流管2一端内,该第二个接头与腋窝引流管2一端的内壁密封且可滑动配合。具体使用时,通过手动调整第一个接头伸入胸骨旁引流管一端内的长度调整胸骨旁引流管的长度,调整第二接头伸入腋窝引流管一端内的长度调整腋窝引流管的长度,从而使该“Y”形结构的引流管适应不同的患者。第一接头的长度和第二接头的长度决定了引流管调整的范围大小。
引流容器4由弹性材料制成且其引流容器上带有排污口6,引流容器4最好是透明的,便于患者观察其内液体容量。引流容器4的容量最好为200~300ml,便于患者携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5697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