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微粒捕集器尾气加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59001.6 | 申请日: | 2014-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427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尹乾熙;李君;刘宇;孙巍;张卫国;张续升;许立强;张猛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N5/02 | 分类号: | F01N5/02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邵铭康;朱世林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粒 捕集器 尾气 加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发动机后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发动机尾气对微粒捕集器加热的装置。
背景技术
内燃机(特别是柴油机)中燃料燃烧将产生微粒排放。研究表明内燃机尾气微粒排放对环境及人体健康都有较大不利影响。近年来,PM2.5及雾霾成为国内民众十分关心的话题。据调查发现,在2011年全球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十亿辆,中国在2012年机动车保有总量达到了2.4亿辆。在如此大的基数下,机动车每年向空气排放的微粒质量占所有微粒的很大一部分。所以限制汽车微粒排放对于减轻环境污染,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十分重要。自80年代微粒捕集器实用新型至今,其一直是解决汽车微粒排放最有效的手段(能够捕集到尾气中超过90%的微粒)。但是由于其将微粒捕集在载体中,随着微粒捕集量的增加,排气背压也随之升高。所以需要周期性对其再生。经过多年的研究,全球各专家学者提出了各种再生方法。但是再生一直是微粒捕集器的技术难点。例如,再生时机确定、再生温度控制、再生速率控制及再生温度梯度控制等。对于再生温度梯度的控制大多集中在优化再生控制策略和改善微粒捕集器入口流动均匀性上。而微粒捕集器壳体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导致壁面温度较低,形成相对较大的温度梯度。此外在极端的条件下,微粒捕集器受到激冷产生的巨大的温度梯度将导致载体出现断裂,直接导致微粒捕集器失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微粒捕集器使用过程特别是再生过程存在的问题。设计一种利用发动机部分尾气对后处理器壁面进行加热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由后处理器壳体1、圆环状石棉垫片Ⅰ3、外壳Ⅰ4、氧化型催化器5、微粒捕集器6、排气导管Ⅱ7、圆环状石棉垫片Ⅱ8、管接头Ⅱ10、排气导管Ⅰ11、文丘里管结构的连接管12、进气导管Ⅰ13、管接头Ⅰ14、进气导管Ⅱ16、圆环状石棉垫片Ⅲ19、外壳Ⅱ20、条状石棉垫片Ⅰ21、条状石棉垫片Ⅱ22组成,其中氧化型催化器5和微粒捕集器6置于后处理器壳体1中,后处理器壳体1出口端经圆环状石棉垫片Ⅲ19与文丘里管结构的连接管12螺栓连接;外壳Ⅰ4与外壳Ⅱ20二连接处分别设有条状石棉垫片Ⅰ21和条状石棉垫片Ⅱ22,并由螺栓连接;外壳Ⅰ4和外壳Ⅱ20与后处理器壳体裙边Ⅰ2连接处设有圆环状石棉垫片Ⅰ3,并由螺栓连接;外壳Ⅰ4和外壳Ⅱ20与后处理器壳体裙边Ⅱ9连接处设有圆环状石棉垫片Ⅱ8,并由螺栓连接;外壳Ⅰ4、外壳Ⅱ20与后处理器壳体1之间形成一个空腔18;进气导管Ⅰ13的出口端和进气导管Ⅱ16的入口端经管接头Ⅰ14连接;排气导管Ⅱ7的出口端和排气导管Ⅰ11的入口端经管接头Ⅱ10连接;进气导管Ⅱ16的出口端经外壳Ⅰ4顶端切向与空腔18的前部相通;排气导管Ⅱ7的入口端经外壳Ⅰ4顶端切向与空腔18的后部相通;进气导管Ⅰ13的入口端与文丘里管结构的连接管12的喉道23前部相通;进气导管Ⅰ13的开口方向与尾气来流方向相反;排气导管Ⅰ11的出口端与文丘里管结构的连接管12的喉道23处(即文丘里管结构的连接管12的最窄处)相通;排气导管Ⅰ11的出口端开口方向与尾气来流方向一致。
所述的进气导管Ⅰ13和进气导管Ⅱ16外设有隔热层Ⅰ15。
所述的外壳Ⅰ4和外壳Ⅱ20外设有隔热层Ⅱ17。
在发动机工作时,尾气在排气管中流动,经过氧化型催化器5和微粒捕集器6的尾气,在流动惯性及文丘里管形成的压差的共同作用下,经过进气导管Ⅰ13、进气导管Ⅱ16进入空腔18内,气流在空腔18内螺旋流动后经排气导管Ⅰ11、排气导管Ⅱ7排入文丘里管结构的连接管12。进气导管Ⅰ13、进气导管Ⅱ16管壁的隔热层Ⅰ15及外壳Ⅰ4与外壳Ⅱ20外壁的隔热层Ⅱ17有效减小尾气的热量损失,最大限度的利用尾气中的热量对后处理器壳体1进行加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发动机尾气的热量对后处理器进行加热,减小微粒捕集器使用过程中特别是再生时的温度梯度,防止因大的温度梯度导致载体损坏的情况出现。利用发动机尾气对后处理器加热,使得氧化型催化器的起燃更迅速,减小气体污染物排放。
附图说明
图1为微粒捕集器尾气加热装置的俯视图
图2为微粒捕集器尾气加热装置的主视图
图3为微粒捕集器尾气加热装置的左视图
图4为图1中A的局部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5900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