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坩埚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60375.X | 申请日: | 2014-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822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0 |
发明(设计)人: | 高四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利能源(中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30B15/10 | 分类号: | C30B15/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吴贵明;张永明 |
地址: | 071051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坩埚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电池硅料加工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坩埚。
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的石墨材质的坩埚大都为三瓣锅,组成三瓣锅的中每一部分的中心角为120°。三个角拼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圆,中心角相互拼接。因为坩埚具有良好的热导性和耐高温性,在高温使用过程中,热膨胀系数小,对急热、急冷具有一定抗应变性能。对酸,碱性溶液的抗腐蚀性较强,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所以在制作晶体的过程中,现在往往选择坩埚作为其热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拉制单晶硅棒对硅料的纯度要求极高,所以在单晶炉热场中目前使用的三瓣坩埚大都只起到支撑的作用,并不用作硅料的直接盛载器皿,在坩埚内里面还放着用于盛放硅料的石英坩埚,因此坩埚才可能制成三瓣状,这样可以增强高温下形变对其使用寿命的影响。
由于现在所采用的三瓣埚有其自身无法回避的缺点,因为其形状是把一个整的圆筒状器皿平均的分成三部分,所以每一部分都有极其不规则的形状,而且棱角分明,在日常生产使用的过程中极易损坏,这样严重影响到坩埚的使用寿命。另外,由于三瓣坩埚是在高温负压有氩气循环的环境下运行,每次使用后坩埚连接的尖角处都会变的更薄,有的甚至引发坩埚的断裂。当三瓣锅连接的尖角处的厚度小于10mm时,为了生产的安全,车间会报废坩埚,这样也给生产带来了不少麻烦,且会增加生产成本。
现有专利号为200710178566.3的“一种分体式石墨坩埚以及在其埚内制阻碳涂层的方法”公开了一种上下分体式坩埚。此种坩埚分为上下分体式两部分,材质为石墨。上部分有凸起,下部分有凹槽,上下配合使用。此种坩埚为石墨材质,当单晶硅棒的生产程序运行完毕后,石英坩埚上的热应力需要由石墨坩埚释放出来,而石墨材质虽然能够释放热应力,但是会导致石墨坩埚的寿命大大降低,增加了上半部分的更换频率,增加了使用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降低使用成本的坩埚。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坩埚,坩埚包括:坩埚底;筒体,筒体与坩埚底上下式分体设置,筒体设置在坩埚底上,筒体包括沿筒体的轴向布置的多个独立的筒段。
进一步地,坩埚底由碳-碳复合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筒段碳-碳复合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筒体包括两个筒段。
进一步地,筒段为层状网格结构。
进一步地,层状网格结构由沿筒段的轴向布置的多个圆环结构叠加形成。
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圆环结构之间粘接固定。
进一步地,圆环结构由沿筒段的周向布置的多个弧形结构依次连接构成。
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圆环结构的弧形结构错缝布置。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坩埚包括坩埚底和筒体,筒体与坩埚底上下式分体设置,筒体设置在坩埚底上,筒体包括沿筒体的轴向布置的多个独立的筒段。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坩埚由分体设置的坩埚底和筒体构成,筒体由多个筒段构成,在坩埚局部发生破损时,仅需更换构成坩埚的一部分,有效地降低了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坩埚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坩埚的筒段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坩埚底;2、筒体;21、筒段。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坩埚包括坩埚底1和筒体2。筒体2与坩埚底1上下式分体设置,筒体2设置在坩埚底1上,筒体2包括沿筒体2的轴向布置的多个独立的筒段21。
坩埚由分体设置的坩埚底和筒体构成,筒体由多个筒段构成,在坩埚局部发生破损时,仅需更换构成坩埚的一部分,有效地降低了使用成本。
优选地,坩埚底1由碳-碳复合材料制成。
优选地,筒段21碳-碳复合材料制成。
坩埚材质为炭-炭复合材料,虽然单晶硅棒的生产程序运行完毕后,石英坩埚上的热应力需要由炭-炭复合材料坩埚释放出来,炭-炭复合材料的坩埚能够很好地释放热应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利能源(中国)有限公司,未经英利能源(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6037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