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蒸汽加热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62402.7 | 申请日: | 2014-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075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9 |
发明(设计)人: | 袁保蓉;吴建新;曹天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东方铁路器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B1/28 | 分类号: | F22B1/28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科谊专利代理事务所 32225 | 代理人: | 孙彬 |
地址: | 213025 江苏省常***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蒸汽 加热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蒸汽加热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的蒸汽发生设备是使用加热使水沸腾蒸发而产生水蒸汽,然后再通过烟气或用电或再用燃料燃烧产生过热蒸汽,这种蒸汽发生设备有自动给水装置和压力保护装置,以保证设备工作安全和连续供汽,这种设备产生的蒸汽热含量不高,在输送过程中热量容易散失,使得部分或全部蒸汽会损失掉,转变成水。造成供汽功能减弱或丧失,同时产生的冷凝水对目标设备工作不利或需要清除,而采用烟气或用电或再用燃料燃烧来获取过热蒸汽的方式,用电再燃烧,所使用的电能较多,成本较大,用烟气或用燃料燃烧的方式,势必为产生污染物。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蒸汽加热系统,它采用磁力加热方式产生过热蒸汽,并且达到污染物零排放标准,节能,环保。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蒸汽加热系统,它包括罐体、金属盘管、储气罐和外接高频电流的环绕状电磁线圈,罐体内具有腔体,金属盘管和环绕状电磁线圈设置在腔体内,并且金属盘管容置于环绕状电磁线圈内,金属盘管的盘向与环绕状电磁线圈的环绕方向呈交叉状,罐体上设置有蒸汽进口管和蒸汽出口管,所述的蒸汽进口管与金属盘管的进口相连通,所述的蒸汽出口管与金属盘管的出口相连通,蒸汽出口管再与储气罐相连通。
进一步为了使加热后的过热蒸汽能够在真空条件下以保证保温效果,所述的罐体内的腔体为真空密封腔体。
进一步提供了一种使腔体内满足真空环境要求的结构方式,所述的罐体上还设置有真空泵和用于检测腔体内真空度的真空表,所述的真空泵与腔体相连通。
进一步提供了一种最优的磁力加热方式,所述的金属盘管的盘向与环绕状电磁线圈的环绕方向呈垂直状。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环绕状电磁线圈通入高频电流后,其流向沿着环绕状电磁线圈的环绕方向,利用电流通过线圈产生磁场,当磁场内磁力线通过金属盘管时,使金属盘管表面产生涡流,该涡流与金属材质分子发生摩擦、碰撞而产生热量,金属盘管产生高温,对流经金属盘管的蒸汽进行再加热从而使蒸汽在短时间内形成过热蒸汽,并达到使用所需温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蒸汽加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蒸汽加热系统的蒸汽流向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2所示,一种蒸汽加热系统,它包括罐体1、金属盘管2、储气罐和外接高频电流的环绕状电磁线圈3,罐体1内具有腔体1-1,金属盘管2和环绕状电磁线圈3设置在腔体1-1内,并且金属盘管2容置于环绕状电磁线圈3内,金属盘管2的盘向与环绕状电磁线圈3的环绕方向呈交叉状,罐体1上设置有蒸汽进口管4和蒸汽出口管5,蒸汽进口管4与金属盘管2的进口相连通,蒸汽出口管5与金属盘管2的出口相连通,蒸汽出口管5再与储气罐相连通。
为了使加热后的过热蒸汽能够在真空条件下以保证保温效果,罐体1内的腔体为真空密封腔体。
如图1所示,罐体1上还设置有真空泵6和用于检测腔体内真空度的真空表7,真空泵6与腔体相连通。
如图1所示,金属盘管2的盘向与环绕状电磁线圈3的环绕方向呈垂直状。这种结构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优的磁力加热方式。
如图2所示,可以采用控制柜对环绕状电磁线圈3的通电、储气罐的出气、真空泵6的抽真空进行自动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环绕状电磁线圈3通入高频电流后,其流向沿着环绕状电磁线圈3的环绕方向,利用电流通过环绕状电磁线圈3产生磁场,当磁场内磁力线通过金属盘管2时,使金属盘管2表面产生涡流,该涡流与金属材质分子发生摩擦、碰撞而产生热量,金属盘管2产生高温,对流经金属盘管2的蒸汽进行再加热从而使蒸汽在短时间内形成过热蒸汽,并达到使用所需温度。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东方铁路器材有限公司,未经常州东方铁路器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6240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