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保证压力触发敏感的无创呼吸机通气鼻或面罩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63634.4 | 申请日: | 2014-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374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0 |
发明(设计)人: | 郑则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16/06 | 分类号: | A61M16/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12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保证 压力 触发 敏感 呼吸 通气 面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器械技术领域,特指一种保证压力触发敏感的无创呼吸机通气鼻或面罩。
背景技术:
各种病因导致的呼吸衰竭,需进行辅助机械通气,以便维持患者生命体征,为病因的治疗提供足够的时间。辅助机械通气包括无创机械通气和有创机械通气,无创机械通气能避免有创机械通气或缩短有创机械通气的时间。
无创机械通气能否顺利进行,与人机同步性有关,即呼吸机的呼吸周期(吸气开始时间和吸气-呼气切换时间)和辅助强度最好与病人呼吸中枢的呼吸周期和中枢驱动水平保持一致,否则呼吸机与病人将发生相互影响,出现人机不同步,影响机械通气的顺利进行。
目前联系无创呼吸机和患者的最常用媒介就是面罩内的压力变化,当患者吸气时,面罩内的压力下降,当下降至触发阈值时,无创呼吸机认为患者开始吸气,于是无创呼吸机给患者送气,当患者呼气时,面罩内的压力升高,呼吸机认为患者开始呼气而切换为呼气相。这个过程中,面罩内的压力变化必须能及时地向呼吸机传递。目前传递面罩内压力变化的方法是:在面罩上留有小孔,然后用一管道将该小孔连接至无创呼吸机。由于无创机械通气期间,必须对所送的气体进行湿化加热,这样湿化气体可以进入该小管道、并出现冷凝水,随着冷凝水的增加,小管道传递压力的敏感性会逐渐下降、甚至不能传递压力变化,出现人机的不同步。
针对上述所提出的问题,本发明人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保证压力触发敏感的无创呼吸机通气鼻或面罩。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该保证压力触发敏感性不受影响的通气鼻或面罩包括:一罩体及设置于罩体下端的并用于与使用者脸部贴合的软垫,其中,罩体设置有用于外接氧气管的气管接头,所述罩体上还设置有一保证压力触发敏感性不受影响的压力触发装置,该压力触发装置包括:一用于检测压力变化的密闭的压力触发机构和与压力触发机构连接的压力信号传导结构,所述压力触发机构包括:一用于感应压力变化的感应薄膜或一能将表面压力变化转变成电信号的压力传感器,该感应薄膜感应罩体腔室的压强变化以对其产生的压力,并通过压力信号传导结构传递到无创呼吸机中设置的检测装置,令无创呼吸机可时刻检测罩体腔室的压强变化。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压力触发装置还包括有:相互配合装配以固定于所述罩体上的压力触发座和紧固件,所述的感应薄膜固定于压力触发座和紧固件之间。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感应薄膜与压力触发座、紧固件之间形成有一空腔,该空腔与罩体中的腔室通过的感应薄膜隔绝,且所述压力信号传导结构伸入压力触发机构的空腔中。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压力触发座包括:一座体及成型于座体上的管接头,其中,座体具有一腔体,该腔体与管接头中的通孔连通,座体下端外围设置有一用于与紧固件嵌套的环形嵌位槽。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压力触发座与紧固件嵌套的一端形成有倒圆角。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紧固件呈圆环状。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紧固件嵌套于压力触发座下端的环形嵌位槽中,并与环形嵌位槽之间形成一环形卡位;所述罩体中设置的供压力触发座卡嵌的安装孔,该安装孔孔壁的厚度与该环形卡位的宽度相匹配。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感应薄膜包括:呈圆形并向外凸起的感应部及沿感应部外缘向上延伸形成的连接部,该连接部呈圆环状,且该连接部被挤压于压力触发座与紧固件之间。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感应薄膜的感应部凸出于紧固件下端面外。
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压力信号传导结构包括有一管体,该管体一端从所述压力触发座中管接头的通孔插入,并伸入所述的空腔中,该管体另一端连接无创呼吸机中设置的检测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未经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6363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