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陆用压电传感器尾锥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64923.6 | 申请日: | 2014-04-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990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朱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陆海地球物理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1/20 | 分类号: | G01V1/20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邦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61211 | 代理人: | 杨引雪 |
地址: | 710043 陕西省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电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地震物探领域,涉及一种地震物探用传感器的尾锥,尤其涉及一种陆用压电传感器尾锥。
背景技术
地震物探用传感器的尾锥,传感器的尾锥用于将传感器与大地固为一体的一种偶合体,尾锥与大地耦合的好和差,将直接影响到了传感器的接收效果。耦合不好时,传感器的响应能力会大打折扣,同时还会引入各种干扰,因此,可以说通过大地进入传感器的能量首先取决于尾锥与大地的耦合效果。
目前用于地震物探的传感器,尾锥都采用圆锥形,像已使用多年的动圈式传感器,将尾锥插入大地后,尾锥与大地的耦合关系形成,当大地振动时,尾锥与大地可能产生四个方向上的相对位移见图1,特别是垂向和旋转移动,对传感器耦合效果影响较大,加之陆用压电传感器自身的机电转换时位移量就很小,耦合不好引起的尾锥相对大地移动,足以使传感器的机电转换效率大打折扣,致使传感器的灵敏度降低、信噪比降低,工作频带变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与大地耦合效果好以及机电转换效率高的陆用压电传感器尾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陆用压电传感器尾锥,包括用于固定压电传感器的锥台和用于插入大地的锥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锥体为多棱形锥体。
上述锥体为三棱形锥体、四棱形锥体或五棱形锥体。
上述锥体为正三棱形锥体、正四棱形锥体或正五棱形锥体。
此时,本实用新型还有如下优化和限定:
上述锥体的相邻两棱之间设有圆弧过渡的凹槽、或设有截面为V型的凹槽,上述锥体的每个棱采用圆弧过渡;或者上述锥体的每个棱采用圆弧过渡。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与大地耦合效果好:由于把尾锥插入大地时,无法避免不产生旋转力,而当锥体形状为多棱形时,本实用新型将具有较好的防旋转效果,因此达到了与大地有很好的耦合效果;
2、机电转换效率高:由于起到了与大地的较佳耦合效果,从而传递给机芯足够的机械能,使得传感器机电转换效率得到保证;
3、为了避免本实用新型的棱划伤工作人员,每个棱采用圆弧过渡(参见图6)。
附图说明
图1现有技术尾锥与大地的相对位移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锥体第一实施例锥体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锥体第二实施例锥体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锥体第三实施例锥体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6是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
1-锥体;2-凹槽;3-棱。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陆用压电传感器尾锥,包括用于固定压电传感器的锥台和用于插入大地的锥体1,该锥体为多棱形锥体,参见图3和图4,为了保证更好的防旋转效果,该多棱形锥体的相邻两棱之间设有圆弧过渡的凹槽2、或设有截面为V型的凹槽2,当两棱之间设有截面为V型的凹槽时,防旋转效果最好,当工作人员使用本实用新型时,为防止锥体的棱划伤工作人员或其他物体,可用铸造方法进行制做,这样既可实现设计要求,又可使得成本较低,多棱形锥体的每个棱3采用圆弧过渡(如图6),锥体具体可以采用三棱形锥体、四棱形锥体或五棱形锥体,采用正三棱形锥体、正四棱形锥体或正五棱形锥体较好,采用正四棱形锥体最好。
本实用新型锥体的第一实施例参见图3,多棱形锥体的相邻两棱之间设有圆弧过渡的凹槽。
本实用新型锥体的第二实施例参见图4,多棱形锥体的相邻两棱之间设有截面为V型的凹槽,每个棱采用圆弧过渡。
本实用新型锥体的第三实施例参见图5,多棱形锥体的相邻两棱之间设有圆弧过渡的凹槽,每个棱采用圆弧过渡,圆弧过渡的棱参见图6。
以锥体为正四棱形锥体为例:当把正四棱形锥体插入地下时,正四棱形锥体的导电效果很好,非常易于插入大地,同时,正四棱形锥体又有较好的防旋转作用,从而达到了与大地很好的固接效果,而圆锥形锥体的防旋转效果很差,插入大地时,很容易引起锥体与大地耦合面之间的旋转,致使锥体与大地之间形成松动状态,不能达到固接之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陆海地球物理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西安陆海地球物理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6492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