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屋顶绿地雨水集蓄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66385.4 | 申请日: | 2014-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689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倪龙海;王美媛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州学院 |
主分类号: | E03B3/02 | 分类号: | E03B3/02;A01G1/00;E04D13/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3023 山东省德***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屋顶 绿地 雨水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雨水集蓄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屋顶绿地雨水集蓄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对城市水资源的利用主要着眼于地表和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不重视城市雨水汇集径流的利用,任其排放,一方面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大量排放雨水又导致城市水涝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缓解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屋顶绿地雨水集蓄系统。
一种屋顶绿地雨水集蓄系统,由绿地雨水集蓄层、雨水输送立管、溢流管、控制阀、蓄水池和雨水提升泵组成,其特征在于:绿地雨水集蓄层位于建筑物顶层,雨水输送立管一端接入绿地雨水集蓄层的下部,另一端贴近建筑物墙壁引入地面以下后分成两路,一路连接地面喷灌管路,另一路连接蓄水池,溢流管一端连接绿地雨水集蓄层上部,另一端紧贴建筑物墙壁引至地面,蓄水池位于建筑物旁的地面以下,雨水提升泵位于蓄水池内底部,控制阀分别位于雨水输送立管连接绿地雨水集蓄层、蓄水池、地面喷灌管路的连接处和雨水提升泵与地面喷灌管路的连接处。
绿地雨水集蓄层由上至下分别为:植物层、基质层、过滤层、蓄排水层、隔离层、第一层防水层及植物根阻拦层、第二层防水层及植物根阻拦层。选用适合屋顶恶劣环境和本地气候特点的植物种植在植物层;选用土壤作为基质层;采用既能透水又能过滤的玻纤布或无纺布等材料作为过滤层;选用传统的陶粒、卵石作为蓄排水层,在保留部分足够植物生长所需水量后,排出多余过滤后雨水;为了保护防水层不受结冰所产生的应力影响,用聚乙烯膜作为隔离层;第一层防水层及植物根阻拦层以及第二层防水层及植物根阻拦层则采用植物根阻拦防水卷材。
雨水输送立管的主要作用就是把由绿地雨水集蓄层收集并过滤完的雨水引至蓄水池或接入地面喷灌管路。若雨水过多,绿地雨水集蓄层处于饱和状态,则多余的雨水则从溢流管流出,以免积水过多,对建筑物产生较大影响。蓄水池用来储存过滤后的雨水,蓄水池外层有保护和保温材料,缓解蓄水池受到自然环境因素而被破坏的程度,以及防止蓄水池内雨水冬天低温结冰,造成该雨水集蓄系统无法正常使用。控制阀则是控制各管路的通闭状态,从而控制雨水的使用途径。
本实用新型结合小区建筑绿化,运用高效的绿地雨水收集与再利用技术措施,构建能在后期养护管理中保持最少资源消耗和最小成本投入以及长期效益最大的节约型综合系统。对于缓解绿化用水紧张、节能减排、构建城市建筑丰富实用的植物景观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系统对单体建筑具有冬季保温、夏季隔热的作用,大规模应用可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增加空气湿度、美化城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一种屋顶绿地雨水集蓄系统总体示意图。
图2,绿地雨水集蓄层结构剖面图。
图1中,1. 绿地雨水集蓄层,2. 雨水输送立管,3. 控制阀Ⅰ,4. 溢流管,5. 控制阀Ⅱ,6. 控制阀Ⅲ,7. 控制阀Ⅳ,8. 雨水提升泵,9. 蓄水池。
图2中,2. 雨水输送立管,4. 溢流管,10.植物层,11.基质层,12.过滤层,13.蓄排水层,14.隔离层,15.第一层防水层及植物根阻拦层,16.第二层防水层及植物根阻拦层。
具体实施方式
当天气有雨(或者浇灌植物用水过量)时,降雨落在绿地雨水集蓄层(1)并被其收集,雨水经过植物层(10)、基质层(11)和过滤层(12)的过滤和处理后,到达蓄排水层(13),小部分雨水储存在蓄排水层(13)为植物层(10)提供必要的水源,剩余部分雨水可以通过控制阀Ⅰ(3)、雨水输送立管(2)和控制阀Ⅱ(5)到达蓄水池(9),或者通过控制阀Ⅰ(3)、雨水输送立管(2)和控制阀Ⅲ(6)接入地面喷灌管路。若降雨量过大,绿地雨水集蓄层(1)处于饱和状态,雨水开始在绿地雨水集蓄层(1)表层积聚,积聚的雨水则会通过溢流管(4)排放至地表。
当天气无雨时,处于蓄水池(9)中的雨水通过雨水提升泵(8)和控制阀Ⅳ(7)接入地面喷灌管路供地面喷灌、微灌、营造小型水景等功能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州学院,未经德州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6638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