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地下混凝土受盐斗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67524.5 | 申请日: | 2014-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959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王群伟;李群;孟庆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化学工程第十三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H5/02 | 分类号: | E04H5/02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8 | 代理人: | 雷秋芬;李羡民 |
地址: | 06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下 混凝土 受盐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盐化工工程的构筑物,特别是一种混凝土受盐斗。
背景技术
现代化盐工艺流程是将原盐通过铲车送入地面下的受盐斗中,皮带运输机的受盐端设置在受盐斗的漏斗口下方,原盐落入受盐斗后由皮带运输机提升,送入化盐桶中进行原盐溶解。现有的受盐斗一般为混凝土结构,随着盐化工行业中超大产量项目的迅猛发展,原盐输送量相应增加,受盐斗结构也越来越大,埋深越来越深,因此如何建设大型受盐斗,及在高地下水位地质中如何施工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地下混凝土受盐斗,所述受盐斗结构简单,能有效解决防水问题,并且具有建设成本低,施工安全系数高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是以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地下混凝土受盐斗,它包括盐斗井和固定于盐斗井内部的受盐斗,所述受盐斗为漏斗形状,中间为漏斗口;所述盐斗井包括内、外两层井壁和两层井壁之间填充的混凝土层,盐斗井底部为混凝土盐斗井底板。
上述地下混凝土受盐斗,所述受盐斗包括由钢板制成的内、外漏斗壁和两层漏斗壁之间的混凝土层,内、外漏斗壁之间的厚为0.2m-0.5m。
上述地下混凝土受盐斗,所述井壁采用厚度为6mm-12mm的钢板制成,内、外井壁之间的厚度为0.3m-0.8m。
上述地下混凝土受盐斗,所述井壁下端增设刃脚。
本实用新型盐斗井的井壁采用钢板混凝土结构,钢板结合混凝土后的力学性能远远高于现有受盐斗的混凝土井壁,提高了抵抗土方侧压力的能力及结构的安全性,大大增加了受盐斗的施工深度(可达20米)。钢板做盐斗井井壁,可以减少搭设脚手架、安装钢筋、安装模板等工序,降低工程造价和施工工期;且钢板具有防水功能,很好地解决了高地下水位地质施工中的防水问题。
受盐斗可在地面上预制完成,然后进行下沉施工。避免大量人员在基坑内施工,安全性大大提高;同时解决了受盐斗施工过程中现场场地狭窄的问题,对周围建筑物(构筑物)影响较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中各标号清单为:1、盐斗井,2、受盐斗,3、漏斗口,4、盐斗井底板,5、井壁,6、刃脚,7、皮带运输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地下混凝土受盐斗,它包括盐斗井1和受盐斗2。所述受盐斗2固定在盐斗井1内部,受盐斗2是漏斗形状中间为漏斗口3。所述盐斗井1的高度为3m-20m,长度和宽度的范围分别为6m-20m。盐斗井1包括内外两层井壁5,内井壁和外井壁之间填充混凝土,盐斗井1底部为混凝土盐斗井底板4。所述井壁5采用Q235B钢板制成,钢板厚度为6mm-12mm。内外井壁之间的厚度为0.3m-0.8m。钢板混凝土结构的盐斗井,具有足够的强度和重量,以承受受盐斗下沉过程中需要抵抗的土方侧压力,同时保证顺利下沉。井壁5的下端为刃脚6,刃脚6末端为尖状凸起,有利于切入土中。刃脚6厚度为0.1m-0.5m。
所述受盐斗2包括内外两层钢板组成的漏斗壁,漏斗壁之间填充混凝土,漏斗壁采用Q235B钢板制成,钢板厚度6mm-12mm。内外漏斗壁之间的厚度为0.2m-0.5m。受盐斗2有足够的强度,以承受原盐下漏时的最不利荷载组合所产生的内力,同时作为漏斗壁的钢板耐摩擦性强,省去了传统工艺中在混凝土壁上铺贴钢板的工序。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做进一步说明:
受盐斗制作过程中首先进行定位测量,根据测算结果选用钢板,严格依据定位控制线焊接受盐斗的井壁5、漏斗壁和刃脚6。焊接完成经验收合格后,浇筑混凝土并仔细振捣。受盐斗井壁的内外钢板可以做防水结构,漏斗壁内钢板可以做耐磨面,以提高其性能。施工过程中将预制好的受盐斗沉落到地基持力层上,当受盐斗下沉到设计标高后,在受盐斗底面先铺一层毛石,然后浇筑素混凝土,最后在凹槽处按设计标高浇筑钢筋混凝土,制成盐斗井底板4。盐斗井底板4厚度为0.5m-0.8m。施工完成后,将皮带运输机7设置于漏斗口3的下方,输送落入漏斗口3的原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化学工程第十三建设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化学工程第十三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6752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便于更换安装螺丝的配电箱
- 下一篇: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二次侧爬壁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