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动机进气加湿与除湿一体化试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68710.0 | 申请日: | 2014-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595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梁桂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同圆发动机测试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D27/02 | 分类号: | G05D27/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东良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1113 | 代理人: | 陈志良 |
地址: | 200438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加湿 除湿 一体化 试验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来对发动机进气调节系统进行湿度控制的装置,特别是公开一种发动机进气加湿与除湿一体化试验装置,属于自动化测试设备技术领域,适合于各种发动机进气湿度的控制。
背景技术
目前,发动机进行性能及排放试验中越来越多采有发动机进气调节系统,即控制发动机进气系统在标准条件下进气,包括控制进气压力、进气温度、进气湿度在一个标准条件下。作用是保证在同一个外部条件下,衡量及公平评定发动机的经济性及排放等性能,以确定发动机是否达到排放等性能的标准要求指标,是否可以发放生产许可证。目前已经有了关于发动机排放等性能试验的国家标准,也有不同公司的更严苛的标准。标准中主要要求无论试验当地大气压力、温度、湿度处于何种状态,需要控制进气湿度在一个固定的值或有一定的变化设定范围。进气湿度对发动机排放量影响很大,所以对湿度的控制尤为重要。为了达到对进气湿度的控制目标,以前采用的方案,是进气先通过加湿设备,然后再经过除湿及加热设备,或者先经过除湿设备后经过加热设备后,再进行加湿。这此方法是要是经过多个设备串联,达到控制湿度的目的。其中采用先加热后加湿的方案是通过进气在进气中加入饱合蒸气的方式控制进气湿度;此方案需要严格采用等温加湿过程,采用湿度传感器反馈控制湿度,由于现场蒸气发生装置等困难,可能会有未饱合或过饱合蒸气产生的情况,造成湿度控制困难,特别是湿度传感器测量精度不高,所以控制精度不容易保证;采用先加湿后加热的方案虽然可以提高湿度控制的精度,但控制设备多。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设计一种发动机进气加湿与除湿一体化试验装置,解决现有技术发动机进气湿度控制方案中采用蒸气加湿及湿度传感器反馈控制的方式导致的控制过程复杂、控制精度低、可靠性差的难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加湿与控制露点温度合二为一的方案,即采用合理控制的水温控制水与发动机进气直接混合,控制露点温度,使得加湿与控制温度在一个设备上完成,控制过程更加简单,满足了发动机进气湿度的控制要求,使湿度控制精度和重复性大大提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发动机进气加湿与除湿一体化试验装置,包括发动机进气口、进气风道和风机,风机的前、后分别设有进气过滤消声器、出口消声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动机进气口与风机之间的进气风道中设有发动机进气加湿与除湿一体化试验装置,所述加湿与除湿一体化试验装置完成加湿和控制进气露点温度两个功能,由冷冻水进口、冷冻水出口、板式换热器、温度调节阀、电加热器、水泵和水箱连接成喷水装置,并与气体温度传感器组合成加湿及进气露点温度控制装置,水箱外还设有液位计,用于控制水箱中的水量,风机出口依次连接水箱和发动机进气风道。所述的加湿及进气露点温度控制装置上方还设有加热器,加热风机送出的进气温度;在发动机进气口前的进气风道中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发动机进气流量计和温湿度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的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可以适用于模拟发动机进行湿度及温度试验,创造标准的进气条件;
2、采用露点控制法对湿度进行控制,大大提高了控制精度;
3、湿度控制与温度相互独立,大大提高了重复性;
4、加湿及温度控制一体化,使采用一套装置即可完成空气的加湿及露点控制;
5、使控制系统进行了简化,体积得以缩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系统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进气过滤消声器; 2、风机; 3、出口消声器; 4、温度调节阀; 5、冷冻水出口; 6、冷冻水进口; 7、板式换热器; 8、电加热器; 9、水泵; 10、水箱; 11、液位计; 12、加湿及露点控制装置; 13、喷水装置; 14、气体温度传感器; 15、加热器;16、压力传感器; 17、发动机进气流量计; 18、温湿度传感器; 19、发动机进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同圆发动机测试设备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同圆发动机测试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6871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温度曲线补偿偏移
- 下一篇:用于减轻通信冲突的方法和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