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胶套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69339.X | 申请日: | 2014-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398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7 |
发明(设计)人: | 郝志伟;吕建锋;李国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3/04 | 分类号: | H02G3/04;H02G3/22;F16L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黄灿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胶套及汽车。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厂在设计车门线束过孔的同时,往往忽略了线束插接器本身的防护及固定,这样在汽车行驶的颠簸中就容易导致过孔线束插接器晃动,时间长了可能会造成插接器损坏或者端子退位现象,从而导致电器功能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胶套及汽车,可以解决目前的胶套只能保护过孔线束,而线束插接器的固定防护不足导致的线束插接器损坏或者端子退位,从而使有些电器功能失效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胶套,其中,所述胶套包括:
具有第一预定厚度值的第一橡胶垫,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设置有第一通孔结构;所述第一表面连接有与汽车上的线束插接器相配合的、用于包覆固定所述线束插接器且与所述第一通孔结构连通的插接槽;
具有第二预定厚度值的第二橡胶垫,包括相对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贯穿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设置有第二通孔结构;
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且具有弹性的伸缩管;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一橡胶垫的第二表面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第二橡胶垫的第三表面连接;所述伸缩管与所述第一通孔结构和所述第二通孔结构分别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橡胶垫的外缘沿周边方向设置有与侧车身外钣金上的通孔配合的至少一圈槽状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橡胶垫的外缘沿周边方向设置有与车门外钣金上的通孔配合的至少一圈槽状结构。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二橡胶圈的第四表面上靠近边沿的位置设置有多个沿垂直于所述第四表面方向设置的呈片状的凸台。
进一步地,所述凸台具有预设长度值。
进一步地,所述胶套的材质为橡胶。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胶套。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胶套及汽车,其中,该胶套的第一橡胶垫以及第二橡胶垫的设置对汽车上过孔的线束起到了保护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胶套的伸缩管,使得线束能够避让外部环境周边件,以免周边件对线束做成磨损;
本实用新型的插接槽,对线束插接器起到了很好的固定、防护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的胶套结构示意图;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的胶套应用于汽车上的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橡胶垫
11-第一表面
12-第二表面
13-槽状结构
2-第二橡胶垫
21-第一表面
22-第二表面
3-插接槽
4-凸台
5-伸缩管
51-第一连接端
52-第二连接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胶套只能保护过孔线束,而线束插接器的固定防护不足导致的线束插接器损坏或者端子退位,从而使有些电器功能失效的问题,提供一种胶套,该胶套的材质可以为橡胶,当然可以为其他可塑性和韧性较强的材质,在此不一一列举。其中,如图1所示,该胶套包括:
具有第一预定厚度值的第一橡胶垫1,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该第一橡胶垫1的具体形状结构有设计者自行设定,比如可以为柱状结构,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该第一橡胶垫1为截面呈扁圆形的柱状结构,在该橡胶垫1的外缘沿周边方向设置有与侧车身外钣金上的通孔配合的至少一圈槽状结构13;该胶套还包括具有第二预定厚度值的第二橡胶垫2,具有相对的第三表面21和第二表面22,同样地,该第二橡胶垫2的具体形状结构有设计者自行设定,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该第二橡胶垫2亦为截面呈扁圆形的柱状结构,在该橡胶垫2的外缘沿周边方向设置有与车门外钣金上的通孔配合的至少一圈槽状结构13;其中,该第一橡胶垫1和第二橡胶垫2的的厚度值可相同亦可不同,根据车身具体情况以及设计者意愿而定,该第一橡胶垫1的尺寸结构与所述第二橡胶垫2的尺寸结构可相同亦可不同,在此不作详细描述。上述该胶套中第一橡胶垫1和第二橡胶垫2的设置对过孔线束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6933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