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保护超大功率行波管工作稳定性的转接冷却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70475.0 | 申请日: | 2014-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000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吴华夏;任振国;刘银波;张鹏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J23/00 | 分类号: | H01J23/00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朱顺利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湖***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保护 超大 功率 行波 工作 稳定性 转接 冷却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波真空电子器件领域中的行波管转接冷却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保护超大功率永磁聚集行波管工作稳定性的转接冷却结构。
背景技术
行波管作为真空微波功率放大器件,具有频带宽、增益大、效率高、输出功率大等优点,在各类军用微波发射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被誉为武器装备的“心脏”。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对行波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雷达为了探测更远的距离,对行波管的输出功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减轻雷达的重量,对行波管的重量也提出了越来越严苛的要求。
由于行波管工作原理本身的限制,行波管的慢波和收集极需消耗大量的能量,尤其是在大功率行波管中,慢波和收集极将消耗更多的能量,如果这些能量不能够及时传出,将会导致行波管被烧坏;此时,如果冷却液的流向错误,从收集极处流向慢波,势必会造成行波管的慢波温度过高,进而影响永磁聚集系统,致使行波管的工作稳定性逐渐变差,直到行波管损坏,无法正常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保护超大功率行波管工作稳定性的转接冷却结构,其目的是确保行波管冷却液首先流过行波管慢波系统并与慢波系统进行热交换,然后再与收集极进行热交换;保证慢波聚集系统的稳定性,提高行波管的工作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该种保护超大功率行波管工作稳定性的转接冷却结构包括圆柱形的转接通道,转接通道的外壁上设有两个通孔,且两个通孔的中心线重合,其中一个通孔上安装有接头,另一个通孔上安装有密封圈;位于转接通道的内壁上,且位于接头的端部设有与接头共中心线的挡板;挡板与密封槽之间设有弹簧,弹簧的两侧对称的分布有定位滑竿。
所述的接头与转接通道连接部位是直径变小的台阶;所述的密封槽与转接通道连接部位是直径变小的台阶。
所述的挡板和密封槽上均设有用于安装定位滑竿的通孔。
所述的接头和转接通道之间,以及密封槽和转接通道之间均通过钎焊固定连接。
所述的固定滑竿和密封槽之间通过钎焊固定连接。
所述的弹簧和密封槽通过激光点焊固定连接在一起。
所述的密封槽为U型槽,且弹簧的最大压缩长度小于密封槽的内槽高度。
所述的挡板的外径大于接头的内径,且挡板的外径小于密封槽的内径。
具有上述结构的该种保护超大功率行波管工作稳定性的转接冷却结构使行波管的冷却液流向唯一化,从而保证了慢波聚集系统的稳定性,提高了行波管的工作稳定性,尤其是超大功率行波管;另一方面该转接冷却结构有效的保护了行波管的冷却通道,使外界赃物无法进入冷却通道,避免由于堵塞冷却通道而造成的行波管报废。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在图1-2中,1:接头;2:转接通道;3:挡板;4:定位滑竿;5:弹簧;6:密封槽。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保护超大功率行波管工作稳定性的转接冷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由图1-图2所示结构结合可知,该种保护超大功率行波管工作稳定性的转接冷却结构包括圆柱形的转接通道2,转接通道2的外壁上设有两个通孔,且两个通孔的中心线重合,其中一个通孔上安装有接头1,另一个通孔上安装有密封圈6;位于转接通道2的内壁上,且位于接头1的端部设有与接头1共中心线的挡板3;挡板3与密封槽6之间设有弹簧5,弹簧5的两侧对称的分布有定位滑竿4,且挡板3和密封槽6上均设有用于安装定位滑竿4的通孔;挡板3的外径大于接头1的内径,且挡板3的外径小于密封槽6的内径。
接头1与转接通道2连接部位是直径变小的台阶;所述的密封槽6与转接通道2连接部位是直径变小的台阶;具体是接头1和密封槽6与转接通道2相接触的地方均有一个半径减小0.5mm的台阶。
接头1和转接通道2之间,以及密封槽6和转接通道2之间均通过钎焊固定连接;固定滑竿4和密封槽6之间通过钎焊固定连接;弹簧5和密封槽6通过激光点焊固定连接在一起,且密封槽6为U型槽,且弹簧5的最大压缩长度小于密封槽6的内槽高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未经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7047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压裂液混配装置
- 下一篇:可执行脚本的家电设备及其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