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引水隧洞多功能梯车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73304.3 | 申请日: | 2014-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671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8 |
发明(设计)人: | 李岩松;陈寿根;周泽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G1/24 | 分类号: | E04G1/24;E04G1/28 |
代理公司: | 成都博通专利事务所 51208 | 代理人: | 陈树明 |
地址: | 61003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引水 隧洞 多功能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电站的引水隧洞多功能梯车。
背景技术
水电站的引水隧洞在初衬、二衬浇筑完成后还要对引水隧洞进行回填灌浆、固结灌浆、化学灌浆等作业。由于引水隧洞的直径一般在6—8米,因此,这些操作都需要梯车的辅助,作业人员通过梯车附带的梯子进入梯车的工作平台进行操作;一个作业面的操作完成后再向前推动梯车进行下一个作业面的操作。现有的梯车,其四个车轮安装于工作平台四角的立柱上,且四个车轮处于同一平面上。而引水隧洞的截面呈圆形,没有一个平整的底部支撑同一平面的四个车轮,任何一个车轮均不处在隧洞的最低位,车体重心也未处于最低位置;导致梯车在圆形的引水隧洞中运行极易发生侧滑、倾斜甚至倾倒。当梯车出现侧滑、倾斜时就要及时停车,用撬杠等设备对梯车进行校正防止出现更严重的问题。每次校正梯车不仅费时、费力,影响施工进度,增加了工人的劳动量。同时,侧滑、倾斜甚至倾倒的发生也导致梯车的安全性很差,容易发生施工器械、作业人员从倾斜的梯车上坠落摔伤、砸伤作业人员的诸多安全事故。因此迫切需要对梯车进行改进,以解决传统梯车在圆形引水隧洞施工中的诸多问题及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引水隧洞多功能梯车,该种梯车在圆形引水隧洞运行稳定,不易侧滑、倾斜、倾倒、安全性好,既能加快施工进度,提高工作效率,也能保证施工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本实用新型实现其发明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引水隧洞多功能梯车,包括四根立柱、相邻立柱间从上至下连接的两圈以上的横梁、位于立柱与最上的横梁及最下的横梁构成的矩形的对角线上的斜撑、固定于横梁上的工作平台,固定于一根立柱上的爬梯、立柱上的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四根立柱中相对的两根较长为拱底立柱,另外两根较短为边墙立柱,且拱底立柱的长度与边墙立柱的长度满足拱底立柱的车轮底部接触拱底时,边墙立柱的车轮接触边墙的关系;拱底立柱和边墙立柱均位于工作平台对应边的中间位置;一根拱底立柱上固定有爬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四个车轮并不处于同一平面上。而是拱底立柱的车轮位置更低、与拱底接触,边墙立柱的车轮位置更高与边墙接触,既使四个车轮同时与引水隧洞接触,又使两根拱底立柱的车轮位于隧洞的最低位的拱底,车体重心也处于最低位置。梯车在圆形的引水隧洞中运行时如发生偏移,拱底立柱的车轮偏离拱底,则使车体重心升高,在整个车体的重力作用下,梯车会自动回位使拱底立柱的车轮恢复至拱底,保证梯车沿引水隧洞轴线稳定运行。不易发生侧滑、倾斜、倾倒,大大减少了使用撬杠等设备对梯车进行校正的操作,加快了施工进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避免了梯车侧滑、倾斜、倾倒使作业人员从倾斜的梯车上坠落摔伤、砸伤作业人员的诸多安全事故,保证了施工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上述的拱底立柱上设置有牵引挂钩。
这样,可以用小型机动车对梯车进行牵引,节约人工推行梯车的劳动力。
上述的车轮为万向轮。
这样,使梯车运行更灵活、转向更方便。
上述的相邻立柱间从上至下连接的横梁为三圈,相应的固定于横梁上的工作平台也为三层。
这样,便于放置更多的施工设备和工具,同时也可进行多项施工作业,提高工作效率。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去掉最上层工作平台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图1-4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是,一种引水隧洞多功能梯车,包括四根立柱、相邻立柱间从上至下连接的两圈以上的横梁5、位于立柱与最上的横梁5及最下的横梁5构成的矩形的对角线上的斜撑4、固定于横梁5上的工作平台3,固定于一根立柱上的爬梯6、立柱上的车轮9,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四根立柱中相对的两根较长为拱底立柱1a,另外两根较短为边墙立柱1b,且拱底立柱1a的长度与边墙立柱1b的长度满足拱底立柱1a的车轮9底部接触拱底时,边墙立柱1b的车轮9接触边墙的关系;拱底立柱1a和边墙立柱1b均位于工作平台3对应边的中间位置;一根拱底立柱1a上固定有爬梯6。
本例的拱底立柱1a上设置有牵引挂钩7。车轮9为万向轮。相邻立柱间从上至下连接的横梁5为三圈,相应的固定于横梁5上的工作平台3也为三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7330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早拆模板支撑体系
- 下一篇:环氧树脂防静电地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