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静音电站外壳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77322.9 | 申请日: | 2014-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355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7 |
发明(设计)人: | 王健明;梁田中;梁海运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安托山特种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B77/13 | 分类号: | F02B77/13;F02B6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静音 电站 外壳 | ||
1.一种静音电站外壳,其特征在于,包括顶盖总成、框架、多个门板、多个微孔消声器和多个滤波板;所述顶盖总成固定在框架的顶部;所述框架的正面、背面、第一侧面上均设有至少一个进风口和风道,所述风道固定在门板上,所述门板安装在框架上;所述门板和风道围成容置腔,所述微孔消声器和滤波板均安装在容置腔内,微孔消声器与风道铆接;所述顶盖总成、框架、风道和门板的内表面均涂有一层粘弹性隔声材料且贴有消音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音电站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总成包括顶盖、一级微孔消声器、二级微孔消声器、消声器连接管、第一消声器支架和第二消声器支架;所述一级微孔消声器通过第一消声器支架固定在顶盖的内表面上,所述二级微孔消声器通过第二消声器支架固定在顶盖的内表面上,所述消声器连接管一端与一级微孔消声器固定连接,另一端与二级微孔消声器固定连接;
所述一级微孔消声器、二级微孔消声器和消声器连接管的外表面均包裹有至少一层隔热、隔震材料;所述顶盖的内表面上均匀的涂抹至少一层粘弹性隔声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音电站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的第一侧面上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内设有第一卡位;与第一进风口配合的风道为第一风道,与第一进风口配合的门板为第一门板;所述第一风道卡接在第一卡位内,所述第一门板通过连接螺钉与框架固定连接,第一门板将第一风道限制在第一卡位内;第一门板和第一风道围成的容置腔内固定有两个微孔消声器,两个微孔消声器分别固定在该容置腔的上部和下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音电站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的正面设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三进风口;
所述第二进风口内设有第二卡位,与第二进风口配合的风道为第二风道,与第二进风口配合的门板为第二门板;所述第二风道卡接在第二卡位内,所述第二门板的一侧通过合页与第二卡位的一侧铰接;第二门板和第二风道围成的容置腔内固定有两个微孔消声器,两个微孔消声器分别固定在该容置腔的上部和下部;
所述第三进风口内设有第三卡位,与第三进风口配合的风道为第三风道,与第三进风口配合的门板为第三门板;所述第三风道卡接在第三卡位内,所述第三门板的一侧通过合页与第二卡位的一侧铰接;第三门板和第三风道围成的容置腔内固定有两个微孔消声器,两个微孔消声器分别固定在该容置腔的上部和下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静音电站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的正面还设有强电箱门和控制箱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音电站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的背面设有第四进风口和第五进风口;
所述第四进风口内设有第四卡位;与第四进风口配合的风道为第四风道,与第四进风口配合的门板为第四门板;所述第四风道卡接在第四卡位内,所述第四门板通过连接螺钉与框架固定连接,第四门板将第四风道限制在第四卡位内;第四门板和第四风道围成的容置腔内固定有两个微孔消声器,两个微孔消声器分别固定在该容置腔的上部和下部;
所述第五进风口内设有第五卡位,所述第五进风口内设有第五卡位;与第五进风口配合的风道为第五风道,与第五进风口配合的门板为第五门板;所述第五风道卡接在第五卡位内,所述第五门板的一侧通过合页与第五卡位的一侧铰接;第五门板和第五风道围成的容置腔内固定有两个微孔消声器,两个微孔消声器分别固定在该容置腔的上部和下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音电站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的第二侧面上设有第六进风口和用于检修发电机的快速检修口,所述第六进风口上设有可调百叶角度的排风百叶窗;所述快速检修口上设有检修口门板,检修口门板上设有网格状通风口。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静音电站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声器支架包括第一角铁、第二角铁、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
所述第一角铁的一侧与顶盖固定连接,另一侧与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卡箍夹持一级微孔消声器,第一卡箍的端部与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角铁的一侧与顶盖固定连接,另一侧与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卡箍夹持一级微孔消声器,第二卡箍的端部与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安托山特种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安托山特种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77322.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蓄电池极柱端子焊接保护装置
- 下一篇:一种网络摄像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