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下航行器电缆贯穿耐压壳体密封泄漏再密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79188.6 | 申请日: | 2014-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971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吴云锋;刘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91872部队青岛研究室 |
主分类号: | F16L5/02 | 分类号: | F16L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012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下 航行 电缆 贯穿 耐压 壳体 密封 泄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下密封装置,具体为一种水下航行器电缆贯穿耐压壳体密封泄漏再密封装置。
背景技术
水下航行器电缆贯穿耐压壳体的密封一般是采用杯形管节进行密封,参见图1,电缆4贯穿耐压壳体2,同时采用杯形管节10包覆电缆进行密封,其中在穿过耐压壳体内外的杯形管节10的两个端部均设置有一个压紧螺帽8,同时两压缩螺帽8之间还设有压紧垫圈9和密封填料绳1以及密封填料3,但是在海水的腐蚀下,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填料、压紧垫圈老化等原因容易导致密封失效,尤其是在深潜时更容易出现漏水,压紧螺帽8由于锈死无法起作用。而更换杯形管节10则牵连工程太大,费时费力。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的水下航行器电缆贯穿部分密封漏水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下航行器电缆贯穿耐压壳体密封泄漏再密封装置,其能够在不对现有的穿舱密封杯形管节做任何改动的情况下进行再密封,堵住泄漏。其中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水下航行器电缆贯穿耐压壳体密封泄漏再密封装置,包括穿过耐压壳体的电缆和杯形管节,所述杯形管节包覆电缆的穿舱部分,在杯形管节两端各设置一个压紧螺帽,在两压紧螺帽之间设置用于密封的压紧垫圈、填料绳和填料,所述再密封装置还包括设置在舱内的密封夹具,其中所述密封夹具为对称的两块固定连接而成,每块夹具均包括一侧直径较小的开孔以及另一侧直径较大的开孔、一个注胶孔以及呈半圆形凸出状的固定键以及用于装配的紧固螺栓,所述密封夹具装配完成后整体呈圆筒状,其中一侧直径较小的开孔用于夹紧穿舱电缆,另一侧直径较大的开孔用于夹紧穿舱杯形管节,呈凸出状的固定键用于卡住压紧螺帽,所述密封夹具内部设有容置密封胶的第一密封腔,同时在杯形管节和固定键之间也形成有容置密封胶的第二密封腔。
进一步地,还可以包括设置在舱外的另一个相同的密封夹具。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再密封装置之后,能够延长现有的密封装置一年的使用寿命,而且这种再密封装置在出现再次泄漏之后方便进行更换。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具体说明:
图1是现有的水下航行器电缆贯穿密封壳体密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再密封的夹具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用于再密封的夹具装配后的俯视图;
图4是装配本实用新型的夹具之后的再密封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部件或结构的名称如下:1-填料绳,2-耐压壳体,3-填料,4-电缆,5-夹具,6-注胶孔,7-密封胶,8-压紧螺帽,9-压紧垫圈,10-杯形管节,11-固定键,12-紧固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再密封的夹具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夹具装配后的俯视图,根据图2-3,本实用新型的再密封装置的夹具5为对称的两半,两半对称的结构组合形成夹具5,其中参照图2,每块夹具5均包括一侧直径较小的开孔以及另一侧直径较大的开孔,一个注胶孔6,呈半圆形凸出状的固定键11以及用于装配的紧固螺栓12,同时结合图4,装配好的夹具5整体呈圆筒状,其中一侧直径较小的开孔用于夹紧穿舱电缆4,另一侧直径较大的开孔用于夹紧穿舱杯形管节10,而呈凸出状的固定键11用于卡住压紧螺帽8,夹具5内部设有容置密封胶6的上密封腔,同时在杯形管节10和固定键11之间也形成有容置密封胶6的下密封腔,通过两道密封胶实现堵漏。
在设计夹具时,需要根据电缆和杯形管节的尺寸计算夹具的开孔大小,可留有微小的间隙,在装配时,首先将预制好的密封夹具安装在杯形管节的舱内部分,包覆住压紧螺帽,然后将密封胶注入密封腔以完成堵漏。上述堵漏过程一般在30分钟即可完成,本实用新型的再密封装置适用在温度为-5℃~40℃的海水中,其耐压范围为0~3MPa。此外,根据不同的密封要求,在舱外也可以设置同样的密封夹具。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91872部队青岛研究室,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91872部队青岛研究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7918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