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调整基底应力的筒支铰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79304.4 | 申请日: | 2014-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668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8 |
发明(设计)人: | 唐金忠;任华春;孙一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16 | 分类号: | E02D29/16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4 | 代理人: | 吕伴 |
地址: | 20000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调整 基底 应力 筒支铰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工程结构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调整基底应力的筒支铰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由于水利工程组成的复杂性,相邻建(构)筑物较多,虽然相邻建筑之间一般都设置了沉降缝,但由于两者基础相距太近,建筑整体稳定和基底应力相互影响,以致基底应力重叠,沉降加大,给工程安全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相邻建筑的相互影响是设计中的难点问题。
例如,在应用较多的泵站、水闸、船闸工程中,以翼墙为例,参见图1,其主体结构基础1与护坦2相邻,两个基础互为边荷载;主体结构1的翼墙基础,其边缘地基反力往往很大,有时会超过地基允许承载力,或基底应力不均匀系数超过允许值;同时,相邻建筑的沉降差也难以满足规范要求,而相邻的护坦基底压力却很小。
上述“一轻一重”的相邻建(构)筑物,在水利工程中很普遍,为了消除相邻建(构)筑之间的不利影响,基础设计时,设计人员只得采用桩基或增大底板尺寸等措施,因此,增加了工程投资。而相邻基础的基底应力较小,未能充分利用。
理论研究和工程实际表明,“一轻一重”的两个相邻建(构)筑物,如果“各自为政”,将相互产生不利的影响。两个基础如果采用铰结构相连,既可以减少工程投资,也可增加工程安全。如在泵站、水闸工程中,翼墙和护坦的基础相邻,一边翼墙基础是超载,而另一边护坦基础几乎是空载,因此,相邻基座完全可以相互利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陷,提供一种用于调整基底应力的筒支铰连接结构,利用该筒支铰连接结构可以传递相邻两基底荷载,消除相邻建(构)筑物之间的不利影响。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用于调整基底应力的筒支铰连接结构,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建筑物基础和第二建筑物基础,所述第一建筑物基础和第二建筑物基础之间留有沉降缝,所述第一建筑物基础和所述第二建筑物基础之间沿所述沉降缝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用于传递荷载的简支铰,所述简支铰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建筑物基础和所述第二建筑物基础相连接,每一所述筒支铰包括:
一根与水平面平行预埋在所述第二建筑物基础内的镀锌钢管;
至少一钢筋,所述钢筋的一端插入所述镀锌钢管内,另一端预埋在所述第一建筑物基础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钢筋为一水平向的Y型,其一端插入所述镀锌钢管内,另一端预埋在所述第一建筑物基础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镀锌钢管的外周设置有若干锚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钢筋预埋在所述第一建筑物基础内的另一端的端部分别设置有弯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镀锌钢管的长度大于所述钢筋插入所述镀锌钢管内部分长度以及所述沉降缝的宽度之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镀锌钢管距离所述第二建筑物基础底面的距离为其基础厚度的1/3。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钢筋的一端埋入所述第一建筑物基础内的长度,以及另一端插入镀锌钢管的长度均大于30倍钢筋自身直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筒支铰之间的距离为300~500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沉降缝内还设置有止水片以及填充有沥青麻丝。
由于采用了如上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筒支铰施工方便,能够有效传递第一建筑物基础的荷载,消除相邻建筑之间的不利影响,使基底压力小的基础分担一部分荷载,使相邻建筑既能共同承担荷载、抵抗表面滑动,又能各自伸缩和沉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主体结构与护坦之间的连接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剪力估算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受力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7930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