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副车架改制的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81706.8 | 申请日: | 2014-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565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26 |
发明(设计)人: | 夏峥毅;刘亮;赵茂祥;李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Q3/06 | 分类号: | B23Q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4 | 代理人: | 赵百令;刘大玲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车架 改制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组件改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副车架改制的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汽车已成为一种日常的交通工具。为了保证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阻隔振动、降低噪声,汽车的底盘会设置副车架。
副车架是前后车桥的骨架,是前后车桥的组成部分。副车架并非完整的车架,只是支承前后车桥、悬挂的支架,使车桥、悬挂等通过它再与“正车架”相连,习惯上称为“副架”。在进行组装时,前后悬挂可以先组装在副车架上,构成一个车桥总成,然后再将这个总成一同安装到车身上。
在对副车架进行开发过程中,需要对副车架进行硬点改制,即根据设计需要对副车架上的安装孔位进行重新开设,以确保硬点改制后,车桥等相关部件重新设置的位置满足设计需求。在现有的硬点改制的过程中,需要人工手持改制头对副车架的相关安装孔进行重新开设。
但是,由于副车架的形状根据使用需求都是不规则的形状,因此,在进行硬点改制时,需要利用三坐标检测手段进行辅助改制,但是人工手持改制头进行重新开孔时,会导致安装孔的实际定位与设计的位置往往存在偏差,需要反复进行修正,反复修正导致工作周期长,工作效率低,同时反复修正还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副车架改制的组件,可以保证在对副车架进行硬点改制的过程中,能够准确定位,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副车架改制的组件,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设置有用于支撑副车架的定位支柱以及用于支撑改制头的支撑柱,所述工作台还设置有第一X轴向导轨和第一Y轴向导轨,所述支撑柱能够沿着所述第一X轴向导轨和所述第一Y轴向导轨移动。
优选的,还包括移动板,其中所述第一X轴向导轨和所述第一Y轴向导轨其中设置于所述工作台,则另一个设置于所述移动板;所述移动板设置有与之相对应的导轨相配合的滑动槽,所述移动板能够沿着相应的导轨滑动;所述支撑柱的底端设置有与之相对应的导轨相配合的滑动槽,所述支撑柱能够沿着与之相对应的导轨滑动。
优选的,所述支撑柱设置有用于安装改制头的安装座,所述安装座能够沿着所述支撑柱在Z轴向方向的滑动。
优选的,所述定位支柱包括第一定位支柱、第二定位支柱、第三定位支柱以及第四定位支柱,所述第一定位支柱和所述第二定位支柱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定位支柱的设置位置和所述第二定位支柱的设置位置所在直线与所述第一Y轴向导轨相平行;所述第三定位支柱与所述第一定位支柱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三定位支柱的设置位置与所述第一定位支柱的设置位置的连线与所述第一X轴向导轨相平行;所述第四定位支柱和所述第二定位支柱相对设置,且所述第四定位支柱的设置位置与所述第二定位支柱的设置位置的连线与所述第一X轴向导轨相平行。
优选的,所述工作台还设置有第二Y轴向导轨(12),所述第一定位支柱的底端或所述第二定位柱的底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二Y轴向导轨相配合的滑槽,所述第一定位支柱或所述第二定位支柱能够沿着所述第一Y轴向导轨滑动。
优选的,所述工作台还设置第二X轴向导轨和所述第三X轴向导轨,所述第三定位支柱的底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二X轴向导轨相配合的滑槽,所述第三定位支柱能够沿着所述第二X轴向导轨滑动;所述第四定位支柱的底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三X轴向导轨相配合的滑槽,所述第四定位支柱能够沿着所述第三X轴向导轨滑动。
优选的,还包括连接杆、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所述连接杆的两个端部分别于与所述第三定位支柱和所述第四定位支柱相连接;所述第一支柱的顶端和所述第二支柱的顶端均设置有用于与副车架相固定的紧固端;所述第一支柱和所述第二支柱均设置于所述连接杆且所述第一支柱和所述第二支柱均能够沿着所述连接杆的设置方向滑动。
优选的,所述连接杆的两个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三定位支柱和所述第四定位支柱相铰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8170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