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废气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82001.8 | 申请日: | 2014-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621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8 |
发明(设计)人: | 杨新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新玉 |
主分类号: | B01D53/78 | 分类号: | B01D53/78;B01D4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郝瑞刚 |
地址: | 10007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废气 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餐厨垃圾处理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废气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餐厨垃圾主要特点是有机物含量丰富、水分含量高、易腐烂,其性状和气味都会对环境卫生造成恶劣影响,且容易滋长病原微生物、霉菌毒素等有害物质。
目前餐厨垃圾处理回收设备大致包括:电解除盐槽、粉碎脱水装置以及烘干槽,电解除盐槽用于将餐厨垃圾进行脱盐、除盐、杀菌。粉碎脱水装置用于将脱盐、除盐、杀菌之后的餐厨垃圾进行粉碎、脱水,并将产生的油水送入油水分离装置进行油水分离,以将达到污水排放标准的污水分离出来排出;脱水之后的固体物料送入烘干槽进行烘干再利用,以生成可直接使用的天然肥料。其中,在烘干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主要是臭气,对于臭气的处理,当前普遍采用以下二种方式:
1、高温过滤法,即设置一根管道加热至1000℃左右,让烘干过程所产生的废气通过该管道,形成燃烧,再用降温吸附塔将其灰尘吸附,此种方法耗电量高,不节能,投资大。
2、采用碳颗粒并加酸碱喷淋的综合吸附法,由于碳吸附不能耐受高温,高温情况下不能达到吸附废气的作用,所以餐厨垃圾只能在50℃左右温度下进行烘干,烘干效率低,而单纯用酸碱喷淋的方法又不能达到消除臭气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采用高温过滤法处理餐厨垃圾烘干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耗电量高,投资大;采用碳颗粒并加酸碱喷淋的综合吸附法的烘干效率低。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废气处理系统,包括电解除盐槽和烘干槽,所述电解除盐槽的槽口与其槽底之间连接有外循环管路,所述外循环管路上设有风机,所述风机的送风方向为由电解槽的槽口至电解槽的槽底的方向;所述烘干槽与所述外循环管路连通。
优选的,所述烘干槽通过废气管连接于所述电解除盐槽的槽口与风机之间的外循环管路上。
优选的,所述外循环管路与所述电解除盐槽连接的一端插入到所述电解除盐槽的内部,插入到所述电解除盐槽内部的所述外循环管路上均有布设有多个排气孔。
优选的,所述电解除盐槽的槽口设有封盖,所述封盖上设有出气口,所述外循环管路通过所述出气口与电解除盐槽的槽口连接。
优选的,所述风机为罗茨风机。
优选的,所述罗茨风机的风量为m/h-m/h。
优选的,所述风量为m/h。
优选的,所述罗茨风机的风压为.PA-Pa。
优选的,所述风压为.Pa。
优选的,包括如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废气处理系统。
一种餐厨垃圾处理回收设备,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废气处理系统。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废气处理系统,在电解除盐槽的槽口与其槽底之间连接外循环管路,并在外循环管路上设置风机,风机由电解槽的槽口向电解槽的槽底方向送风;将烘干槽连通到外循环管路上,通过风机将烘干槽所产生的废气送入电解除盐槽的底部,废气中的臭气与电解过程中所产生的CLO-、O3、CL2等进行化学反应,同时,电解液中浮出的气体再次进入外循环管路中,在风机的作用下被送入到电解除盐槽的底部,以此多次循环,将废气中的臭气彻底清除,而且在此过程中,废气中的PM2.5以及PM10等有害颗粒也会溶入电解液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废气处理系统的示意图。
其中:1、电解除盐槽;11、封盖;12、出气口;2、烘干槽;21、废气管;3、罗茨风机;4、外循环管路;41、排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废气处理系统,用于餐厨垃圾处理回收设备烘干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的处理,现有的餐厨垃圾处理回收设备一般包括电解除盐槽、粉碎脱水装置以及烘干槽,电解除盐槽用于将餐厨垃圾进行脱盐、除盐、杀菌。粉碎脱水装置用于将脱盐、除盐、杀菌之后的餐厨垃圾进行粉碎、脱水,并将产生的油水送入油水分离装置进行油水分离,以将达到污水排放标准的污水分离出来排出;脱水之后的固体物料送入烘干槽进行烘干再利用,以生成可直接使用的天然肥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新玉,未经杨新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8200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