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线缆对绞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82473.3 | 申请日: | 2014-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997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朱江南;王国强;周柯庆;李鹏;竺永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一舟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3/02 | 分类号: | H01B13/02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盛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43 | 代理人: | 张向飞 |
地址: | 315191 浙江省宁波***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线缆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缆对绞结构。
背景技术
在数据电缆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对绞机将线缆绞接成股,或者将绞接成股的电缆拆散。
现有的对绞机,例如公开号为CN202196621U的中国专利“一种线缆对绞结构”,其通过设置前后转轴以及弓带,在弓带内侧设置引线导轮,同时还设置有绕线盘、驱动机构等。使得弓带可以将线缆缴入至绕线盘上。
然而该对绞机的引线导轮结构简单、线缆穿过引线导轮是容易发生打结,同时若对绞结构用于将线缆打散时,现有的引线导轮需要经过改造。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不易打结且能同时适用于绞线和散线的线缆对绞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出一种线缆对绞结构,其包括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所述第一电机输出轴上固设有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相对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电机输出轴上固设有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二固定块相对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二支撑板;处于同一侧的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弓带和第二弓带;所述第一弓带上等间距设置有多个导线装置,所述导线装置包括空心圆柱本体,所述空心圆柱本体底面与第一弓带固定,相对两侧面形成椭圆形通孔,所述圆柱本体内并排穿插设置有多根固定柱,所述固定柱上可旋转地套设有导线轮,所述导线轮由两圆形端部以及连接两圆形端部且向内凹陷的导线部构成。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板由相对设置的两块子板构成,两块子板通过多个螺栓连接,所述两个子板端部形成插接部,所述第一弓带插接固定于该插接部内。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弓带上设置导线装置,在导线装置上增设多个导线轮且开设多个开口,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线缆对绞结构在对绞线缆时不会发生打结,同时也能适用于反绞线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线缆对绞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导线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请参照图1、图2,本实用新型线缆对绞结构,其包括第一电机100与第二电机200,所述第一电机100输出轴上固设有第一固定块110,所述第一固定块110相对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一支撑板120;所述第二电机200输出轴上固设有第二固定块210,所述第二固定块210相对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二支撑板220;处于同一侧的第一支撑板120与第二支撑板220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弓带300和第二弓带400;所述第一弓带300上等间距设置有多个导线装置500。
所述导线装置500包括空心圆柱本体510,所述空心圆柱510本体底面与第一弓带300固定,相对两侧面形成椭圆形通孔511,所述圆柱本体510内并排穿插设置有多根固定柱520,所述固定柱520上可旋转地套设有导线轮530,所述导线轮530由两圆形端部531以及连接两圆形端部531且向内凹陷的导线部532构成。
当本实用新型线缆对绞结构用于绞线时,多根线缆依次穿过导线装置的多个导线轮后随着弓带的旋转而被绞合在一起。
当本实用新型线缆对绞结构用于将绞合后的线缆拆散时,线缆先绕过导线轮而后被拉取机构拉出。
双导线轮的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线缆对绞结构既能用于绞线又能用于散线。
优选地,第一支撑板120由相对设置的两块子板121构成,两块子板通过多个螺栓连接,所述两个子板端部形成插接部122,所述第一弓带插接固定于该插接部122内。
采用子板构成支撑板,降低了支撑板整体的重量,弓带在被电机带动旋转过程中,旋转效率更高。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一舟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一舟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8247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