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特高压换流站金属回线隔离开关的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88082.2 | 申请日: | 2014-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746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李学鹏;申卫华;马侠宁;赵晓辉;刘小刚;张虎;崔军利;程继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电力规划设计总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东北电力设计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北电力设计院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B1/20 | 分类号: | H02B1/20;H02G5/00;H01R31/06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蔡和平 |
地址: | 10076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压 换流 金属 隔离 开关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直流输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特高压换流站金属回线隔离开关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特高压换流站有多种运行方式,直流输电系统金属回线运行是特高压换流站主要运行方式之一。当双极直流输电系统失去一个极而又不能利用大地为回路运行的情况下,为了保证直流功率传输的连续性,利用停运极的极导线作为直流电流返回电路的运行方式,称为金属回线运行方式。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极是指包括正常运行时对地具有相同的直流电压极性的两端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换流站的全部设备和互相连接的输电线路。
金属回线是指在同一个换流站内,第一连接极和第二连接极之间的连接回路。
金属回线隔离开关是用于特高压换流站直流场中的关键设备,主要功能是投切金属回线,完成直流输电系统金属回线运行方式。
金属回线的隔离开关是特高压换流站金属回路运行的主要设备,是连接极线和金属回线的重要器件。在换流站双极正常运行时,金属回线隔离开关处于打开状态,当以第二连接极(第一连接极)输电线路为金属回线运行时,第二连接极(第一连接极)侧金属开关闭合,第一连接极(第二连接极)侧金属回线开关打开。
特高压换流站极线对地的最高电压为816kV,为保证安全距离,极线设备本体较高,极线对地的安装高度一般不小于17米;金属回线与中性线连接,金属回线电压不超过150kV,设备本身高度较低,设备对地高度一般在7米左右。金属回路隔离开关作为连接极线和金属回线的设备,如何将7米高的金属回线导体,与17米高的金属回线隔离开关连接是成为一个回路,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请参阅附图1和附图2所示,为现有金属回线隔离开关与金属回线的连接示意图,其中1为金属回路隔离开关,2为800kV极线支柱绝缘子,3为150kV金属回线支柱绝缘子,4为支架11.5米高过渡支柱绝缘子(150kV),5为支架9.5米高过渡支柱绝缘子(150kV),6为支架7.5米高过渡支柱绝缘子(150kV),7为Φ450mm管型母线,管型母线7中心距地高度17米,8为Φ250mm管型母线,管型母线8中心高度距地7米,9为6×LGKK-600导线,10为6×LJ-630导线,11为检修道路。
金属回线隔离开关1的接线端子距地高度为16米,左侧与800kV极线支柱绝缘子2支撑的Φ450管母线(管母中心高度17米)7相连,高差为1米,连接方便;右侧需与由150kV金属回线支柱绝缘子3支撑的Φ250mm管母8相连(管母中心高度7米),由于两者高差为9米,为了连接方面,现有方案采用逐层过渡方式,通过支柱绝缘子4、5和6逐层降低高度,最终通过导线10与7米高的金属回线管型母线8连接。
现有技术缺点:现有技术为了能够使金属回线隔离开关1(接线端子16米)与金属回线管母管型母线8(中心高度7米)连接,采用了逐层过渡的方式。逐层过渡方案势必造成软导线连接较长,支柱绝缘子4、5和6支架太高,投资大,可靠性低,另外美观度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特高压换流站金属回线隔离开关的连接结构,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特高压换流站金属回线隔离开关的连接结构,包括金属回路隔离开关、金属回线支柱绝缘子、斜支撑管型母线、水平管型母线、第一连接金具和第二连接金具;水平管型母线通过金属回线支柱绝缘子支撑,水平管型母线的中心高度7米;金属回路隔离开关的接线端子距地16米;斜支撑管型母线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金具连接水平管型母线,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金具连接金属回路隔离开关的接线端子。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第一连接金具包括第一载流压盖组、第二载流压盖组、第一跳线组和水平底盘;第一跳线组两端通过第一载流压盖组和第二载流压盖组分别与斜支撑管型母线和水平管型母线固定连接;水平底盘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固定圈和第二固定圈,第一固定圈与斜支撑管型母线的下部末端固定连接,第二固定圈与管型母线临近斜支撑管型母线的末端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第二连接金具包括第三载流压盖组、第二跳线组和斜支撑;斜支撑一端通过固定盘与金属回路隔离开关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三固定圈与斜支撑管型母线的上部末端固定连接;第二跳线组一端与固定盘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三载流压盖组与斜支撑管型母线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斜支撑管型母线和水平管型母线的直径均为250mm。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第一跳线组和第二跳线组均包括三根跳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电力规划设计总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东北电力设计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北电力设计院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电力规划设计总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东北电力设计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北电力设计院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8808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改善DDR信号质量的设计方法
- 下一篇:基于LBS的信息获取方法及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