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宽尖端型曲尖轨的道岔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89202.0 | 申请日: | 2014-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784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15 |
发明(设计)人: | 张东风;何雪峰;许有全;骆焱;曲铭;赵天运;蒋昕;侯爱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B7/00 | 分类号: | E01B7/00;E01B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京大律师事务所 11321 | 代理人: | 张璐;方晓明 |
地址: | 100055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尖端 型曲尖轨 道岔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轨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宽尖端型曲尖轨的道岔。
背景技术
铁路运输因其运能大、效率高、运输成本低而得到普及。列车在运行过程中,通过道岔来改变运行的线路。
一种道岔的俯视示意图如图1所示,包括:直基本轨101、曲尖轨102、直尖轨103、曲基本轨104和转撤机械(图中未标)。直基本轨101和直尖轨103一起连接于直线线路中,曲尖轨102和曲基本轨104一起连接于曲线线路中。当列车只需从直线线路通过道岔时,铁路工作人员控制转撤机械同时改变曲尖轨102和直尖轨103的位置,使得曲尖轨102与直基本轨101分离,直尖轨103与曲基本轨104密贴;当列车需要从直线线路切换到曲线线路(或者从曲线线路切换到直线线路)时,铁路工作人员控制转撤机械使得曲尖轨102与直基本轨101密贴,直尖轨103与曲基本轨104分离。列车在从直线线路切换到曲线线路过程中,列车外侧的轮子从压制直基本轨101切换到压制曲尖轨102;并由曲尖轨102控制列车外侧的轮子的方向,使得列车按照曲尖轨102的曲率拐弯。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发现,列车因为质量较大、速度较高,在拐弯过程中产生很大的离心力;通常由曲尖轨的侧面抵触列车外侧的轮子的轮毂来克服列车的离心力,保证列车安全地通过道岔。但是,曲尖轨的侧面需要承受列车过弯时巨大的离心力,曲尖轨的侧面与列车外侧的轮子的轮毂之间摩擦剧烈,造成曲尖轨的尖端处磨损严重,使用寿命较短。为保证列车行车安全,需要频繁地更换道岔中的曲尖轨,造成道岔的维护工作频率,影响道岔所属线路的运行效率,成本也较高。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使用寿命较长的曲尖轨。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宽尖端型曲尖轨的道岔,以延长曲尖轨的使用寿命,降低道岔的维护频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基于宽尖端型曲尖轨的道岔,包括:直尖轨、曲基本轨和转撤机械;所述道岔还包括:
减薄型直基本轨,其密贴段的内侧面凹陷设定深度;
宽尖端型曲尖轨,其密贴段与所述减薄型直基本轨的密贴段的内侧面的凹陷处紧密贴合,其尖端宽度大于所述设定深度设定值。
进一步,所述减薄型直基本轨,还包括:
与所述减薄型直基本轨的密贴段相连的第一过渡段,其与所述宽尖端型曲尖轨的尖端相接。
较佳地,第一过渡段的与所述减薄型直基本轨的密贴段相连的一端的宽度与所述设定深度之和,等于第一过渡段的另一端的宽度;以及
第一过渡段的长度为所述设定深度的100至300倍。
进一步,所述减薄型直基本轨,还包括:
与所述减薄型直基本轨的密贴段相连的第二过渡段,其与所述宽尖端型曲尖轨的竖切起点处相接。
较佳地,第二过渡段的与所述减薄型直基本轨的密贴段相连的一端的宽度与所述设定深度之和,等于第二过渡段的另一端的宽度;以及
第二过渡段的内侧面为内凹的柱面,所述柱面的直母线垂直于水平面;
第二过渡段的长度为所述设定深度的300至600倍。
较佳地,所述设定深度具体为3-6毫米;所述设定值具体为0-2毫米。
较佳地,所述宽尖端型曲尖轨的尖端与所述直尖轨的尖端之间的轨距,大于所述减薄型直基本轨与所述直尖轨的跟端之间的轨距设定的距离。
较佳地,所述设定的距离具体为5毫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宽尖端型曲尖轨的尖端的宽度较大,增强了该尖端承受列车冲击的性能,从而延长了该尖端磨损到废弃规格的时间,延长了宽尖端型曲尖轨的使用寿命,降低道岔的维护工作频率,保证道岔所属线路的运行效率。
而且,还增大了宽尖端型曲尖轨的尖端与直尖轨的尖端之间的轨距,可以减轻宽尖端型曲尖轨的磨损,进一步延长宽尖端型曲尖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一种道岔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基于宽尖端型尖轨的道岔;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图2所示道岔中的第一过渡段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图2所示道岔中的第二过渡段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892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尘帘和防尘系统
- 下一篇:盾构机无障碍始发的洞口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