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体前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91624.1 | 申请日: | 2014-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934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山本洋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7/02 | 分类号: | B62D27/02;B62D25/00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张建涛;车文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体 前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体前部结构,特别是汽车的前柱与前围上盖板侧部相接合的车体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汽车的前围上盖板侧部与前柱相接合的结构。前围上盖板侧部由上侧板和下底板构成。上侧板的侧壁部(设在车宽方向的外侧的纵壁部)的后部与前柱外板在车宽方向上重叠,并通过在该重叠部分的多个部位进行的点焊而接合在一起。
上述侧壁部上加工有多个作业用通孔。由于声音、热气等会从这些通孔侵入,所以容易降低NV性能(抗噪音和振动的性能)、防止热风侵入的性能、以及悬架支承刚性。但若为了提高NV性能、防止热风侵入的性能、以及悬架支承刚性而取消上述通孔的话,例如当汽车发生前部侧面擦边碰撞等时,若从车体前侧向车体后侧作用的负荷施加于前围上盖板侧部,则前围上盖板侧部的上侧板的侧壁部分容易发生曲折变形。此时,会产生使上述接合部分分离的应力,容易使上述接合部分的焊点发生剥离。因而,这样的结构需要改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34921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前围上盖板侧部与前柱之间的接合部分发生剥离的车体前部结构。
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体前部结构,该车体前部结构包括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围上盖板和沿车高方向延伸的前柱,所述前围上盖板的两侧端设有向车长方向的后方延伸的前围上盖板侧部,该前围上盖板侧部具有位于车宽方向的内侧的内侧纵壁部,该内侧纵壁部的后部与所述前柱的下侧前壁部焊接在一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侧纵壁部上,位于比与所述前柱的下侧前壁部接合的接合部分更靠近车体前侧的区域中,形成有至少一个沿车高方向延伸、并贯通所述内侧纵壁部的上缘和下缘的拱槽。
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车体前部结构的优点在于,当从车体前侧向车体后侧作用的负荷施加于前围上盖板侧部时,拱槽会发生压缩变形而将上述负荷吸收,所以能够减小使上述接合部分分离的应力,从而能够防止上述接合部分的剥离。
另外,由于拱槽具有吸收负荷的作用,所以,在前围上盖板侧部设置了拱槽的情况下,即便是未设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作业用通孔,上述负荷也不易产生使点焊的焊点剥离的应力。因而,可以取消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作业用通孔,来提高NV性能(抗噪音及振动的性能)、防止热风侵入的性能、以及悬架支承刚性。
另外,在上述本实用新型的车体前部结构中,较佳为,在所述前围上盖板侧部的上侧横壁部和下侧横壁部上分别形成有,沿车宽方向延伸、且与所述拱槽的两端分别相连的上侧拱槽和下侧拱槽。采用该结构,当从车体前侧向车体后侧作用的负荷施加于前围上盖板侧部时,拱槽、上侧拱槽、及下侧拱槽均会产生压缩变形,所以与只形成拱槽的结构相比,负荷吸収效果更佳。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前柱与前围上盖板侧部之间的接合部位的斜视图。
图2是图1中的虚线所表示的平面的截面图(迎着车体前方的面)。
图3是图2中的X-X面的剖视图。
图4是负荷施加于前围上盖板侧部时图2中的X-X面的剖视图。
图5是采用参考例的结构时负荷施加于前围上盖板侧部时图2中的X-X面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前柱与前围上盖板侧部之间的接合部位的斜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至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在图中,箭头UP表示车高方向的上方;箭头FR表示车长方向的前方;箭头IN表示车宽方向的内侧。
前柱1被配置在汽车前窗(未图示)的左右两侧,并在车高方向上延伸。前围上盖板侧部2相当于,在上述前窗的下侧连接左右两侧的前柱1的前围上盖板在车宽方向上的两个端部。该前围上盖板侧部2从前围上盖板(未图示)的两侧端向车长方向的后方延伸。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前柱1与前围上盖板侧部2之间的接合部位的斜视图。图2是图1中的虚线所表示的平面的截面图(迎着车体前方的面)。如图1和图2所示,前围上盖板侧部2包括:设在车宽方向的内侧的内侧纵壁部21;设在内侧纵壁部21的车高方向的上侧的上侧横壁部22;及设在内侧纵壁部21的车高方向的下侧的下侧横壁部2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9162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用空气导流装置
- 下一篇:一种基于制动能回收的负载隔离式动力驱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