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主被动膨胀钩式锚杆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93935.1 | 申请日: | 2014-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090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03 |
发明(设计)人: | 贾宏俊;李志国;尹发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科技大学;贾宏俊 |
主分类号: | E21D21/00 | 分类号: | E21D2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590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被动 膨胀 钩式锚杆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专利是一种岩土体支护设置,尤其是一种主被动膨胀钩式锚杆。
背景技术
随着越来越多的地下工程的施工,其支护显得尤为重要,锚杆因其支护效果好,经济适用,而作为常用的支护设备。
为了增加锚杆与岩土体的接触力,提高支护效果,各种膨胀性锚杆应运而生,但是大多膨胀性锚杆都是被动膨胀,即膨胀管因沉头锚栓向外移动时被挤压膨胀而与岩土体产生摩擦,从而达到锚固效果。如公开号为:CN 103103989 A,公开日为2013.5.15的端头膨胀型可回收锚杆。这种被动膨胀方式因沉头锚栓首先挤压膨胀管,膨胀管自身膨胀后才与岩土体产生摩擦,因膨胀管自身膨胀需要消耗能量,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锚固效果。而且,在被动膨胀方式中膨胀管膨胀后,膨胀管的膨胀开口方向是朝向钻孔内侧的,这种情况下,如果岩土体发生较大变形,可能造成沉头锚栓的挤压力不足或消失,膨胀管与岩土体的摩擦作用也随之不足或消失。并且,膨胀管与岩土体的作用方式除了摩擦外没有别的作用方式。所以,上述情况发生时,整个锚杆都可以从钻孔中取出,完全失去锚固效果,严重影响锚固效果和安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主被动膨胀钩式锚杆,本实用新型的套管本体套于杆体本体外侧,在头部设有托盘和螺母,托盘能够将螺母拧紧力传递给套管本体和钻孔周围岩土体,螺母通过螺纹和杆体本体连接,在螺母拧紧的过程中,杆体本体会相对套管本体向螺母方向移动。在套管本体尾部设有两个套管缺口和两个被动膨胀翅,所述套管缺口的深度和被动膨胀翅的长度一致,在套管缺口的口底处于套管本体外侧设有主动膨胀支撑弧,在被动膨胀翅尾部内侧设有被动膨胀翅弧。杆体本体尾部设有两个主动膨胀钩和两个被动膨胀头,在主动膨胀钩钩头内侧设有主动膨胀钩弧,其中主动膨胀钩的弧长、弧度与套管缺口的弧长、弧度一致,被动膨胀头的弧度、最大弧长与被动膨胀翅的弧度、弧长一致。将杆体本体和套管本体套于一起且未拧紧螺母前,主动膨胀钩恰好填满套管缺口,被动膨胀头与被动膨胀翅弧相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本实用新型安装于需要锚固的钻孔并注浆凝固后开始拧紧螺母,在螺母拧紧过程中,杆体本体会相对于套管本体向螺母方向移动,在移动过程中,被动膨胀头会挤压被动膨胀翅,被动膨胀翅在挤压力的作用下会开始膨胀并与岩土体产生摩擦,会使本实用新型产生一定的被动锚固力。与此同时,当杆体本体相对套管本体向螺母方向移动时,主动膨胀钩弧会和主动膨胀支撑弧接触并挤压,主动膨胀钩会产生膨胀打开,与岩土体产生摩擦,会使本实用新型再产生一定的主动锚固力。并且主动膨胀钩是在主动膨胀支撑弧挤压作用下主动打开,和被动膨胀翅因被动膨胀头的挤压被动打开相比,会产生更大的摩擦力和主动锚固力。主动膨胀钩在膨胀打开后,不仅会和岩土体产生摩擦力,其自身会插入到岩土内,钩住岩土体而产生钩力,会使本实用新型产生第三部分锚固力。在极端情况下,岩土体会产生较大变形,本实用新型也会随之产生一定变形,变形之后,被动膨胀翅的摩擦力存在减弱或消失的可能,但因主动膨胀钩已经插入岩土体,会继续维持一定的锚固力。在上述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不会全部失效,也有助于保证锚固效果和安全。
作为改进,所述套管缺口、被动膨胀翅、主动膨胀钩、被动膨胀头所对应的圆心角均为90度,即上述构件在圆周范围内均匀分布,被动锚固力和主动锚固力比较均衡,有助于增强本实用新型的适应性。
作为改进,在主动膨胀支撑弧处的套管本体内边缘增设抗压环,当主动膨胀钩弧和主动膨胀支撑弧相互挤压时,可以给主动膨胀支撑弧提供更大的支撑力,有助于提高主动膨胀钩和岩体之间的摩擦力,并有助于提高主动膨胀钩插入岩土体的能力。
附图说明
图1 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
图2 图1的A-A剖面图
图3 套管轴测图
图4 图1和图2的B-B剖面图
图5 抗压环的局部详图
具体如下:
杆体本体1,注浆孔11,主动膨胀钩12,主动膨胀钩弧 13,被动膨胀头14,抗压环15,螺母2,托盘3,套管本体4,套管缺口41,主动膨胀支撑弧42,被动膨胀翅43,被动膨胀翅弧44。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科技大学;贾宏俊,未经山东科技大学;贾宏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9393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煤矿用液压湿式除尘风机
- 下一篇:一种新型螺纹锚杆尾部紧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