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机翼折叠式无人机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95341.4 | 申请日: | 2014-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670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张炜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工大常熟研究院有限公司;张炜 |
主分类号: | B64C3/56 | 分类号: | B64C3/56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项丽 |
地址: | 2155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翼 折叠式 无人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无人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机翼可以折叠的的无人机。
背景技术
无人机是无人驾驶飞行器的统称,其安装有自动驾驶仪、程序控制装置等设备。地面、舰艇上或母机遥控站人员通过雷达等设备,对其进行跟踪、定位、遥控、遥测和数字传输。与载人飞机相比,它具有体积小、造价低、使用方便等优点。机翼折叠式无人机可以在不同的飞行需求下通过折叠方式改变机翼形状:机翼全部展开以利于起飞或巡航,机翼收缩以利于高速或机动飞行以及存放节省空间。
申请公布号为CN 103043214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折叠式无人机,包括机身和机翼,机身两侧对称安装有机翼,所述机翼一端铰装在机身内中部同轴安装的机翼主轴上,在机翼安装位置的机身两侧均水平制有机翼出入通槽。所述机翼均由安装在机身内下部的电动或气动装置驱动控制并围绕该机翼主轴摆转。虽然该无人机使用灵活、用途广泛、便于人员操作,但它的机翼一端铰装在机身内中部的机翼主轴上,无人机在飞行时机翼受到的摩擦力全部集中在机翼主轴上,导致机翼主轴的作用力较大、对机翼的强度要求很高,机翼及机翼主轴容易受损,使用寿命短,并且运动机构不紧凑、齿间接触力较大、对电机转矩要求较高、机翼折叠时机构运动不平稳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机翼可以折叠的的无人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机翼折叠式无人机,包括机身和对称安装于所述机身两侧的翼部,所述的翼部由相互连接的两段机翼组成,定义与所述机身相固定的机翼为内翼、远离所述机身的机翼为外翼,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翼与内翼连接处安装有轴心线平行于机翼弦线的转轴,所述转轴上安装有用于带动外翼围绕转轴轴心线转动的齿轮传动机构。
优化地,所述齿轮传动机构和转轴罩设有外壳。
优化地,所述齿轮传动机构包括安装于转轴中央的第一齿轮、分别安装于转轴两端的第二齿轮、固定于外翼内且分别与第二齿轮相啮合的第三齿轮、安装于内翼内用于带动第一齿轮旋转的电机,所述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的轴线与转轴轴心线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齿轮传动机构还包括固定于内翼内且与第一齿轮相啮合的斜齿轮、与斜齿轮同轴且连为一体的第四齿轮,所述电机与第四齿轮相啮合,所述斜齿轮的轴线与转轴轴心线垂直。
更进一步地,所述电机与第四齿轮之间还啮合有至少一个第五齿轮。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第四齿轮均为为直齿轮,第三齿轮为扇形直齿轮。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机翼折叠式无人机,将翼部设置成与机身相固定的内翼和远离机身的外翼,通过在外翼与内翼连接处安装转轴,并在转轴上安装齿轮传动机构用于带动外翼围绕转轴轴心线转动,使得翼部受到的摩擦力分散于机身上,能够提高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机翼折叠式无人机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机翼折叠式无人机齿轮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机翼折叠式无人机的翼部处于不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机身;2’、翼部;21’、外翼;22’、内翼;1、转轴;2、齿轮传动机构;21、第一齿轮;22、第二齿轮;23、第三齿轮;24、斜齿轮;25、第四齿轮;26、第五齿轮;27、电机;3、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的机翼折叠式无人机,包括机身1’和翼部2’两大部分。
其中,翼部2’ 对称安装于机身1’的两侧,其由相互连接的两段机翼组成,定义与机身1’相固定的机翼为内翼22’,远离机身1’的机翼为外翼21’; 转轴1安装于外翼21’和内翼22’ 连接处,且其轴心线平行于机翼弦线;齿轮传动机构2安装于转轴1上,用于带动外翼21’围绕转轴1的轴心线转动。通过将内翼22’ 固定于机身1’上,使得无人机翼部2’受到的摩擦力分散于机身上,能够提高使用寿命;而且利用齿轮传动机构2实现外翼21’围绕转轴1轴心线的转动,对电机转矩要求较小,外翼21’ 折叠时较平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工大常熟研究院有限公司;张炜,未经西工大常熟研究院有限公司;张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9534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场景识别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一种实现重对焦的方法和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