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快速定量检测ST2的免疫荧光试纸条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96584.X | 申请日: | 2014-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871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2 |
发明(设计)人: | 刘红剑;威廉姆.努特;何小红;刘丽萍;张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莱生物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68 | 分类号: | G01N33/68;G01N33/533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43 | 代理人: | 顾伯兴 |
地址: | 225300 江苏省泰州市中***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快速 定量 检测 st2 免疫 荧光 试纸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临床医学诊断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定量检测ST2的免疫荧光试纸条。
背景技术
ST2(基质裂解素) 基因是1989年由Tominaga 等首先在BALB/c-3T3细胞系中得到的,是I L-1(白细胞介素1)受体家族成员之一,该基因表达两种蛋白产物:一种带有跨膜结构, 称为跨模型 ST2 (ST2L),一种可以分泌到细胞外,称为分泌型ST2 ( sST2 ) 。研究发现ST2可由心脏成纤维细胞和心肌细胞表达,是生物机械应力诱导产生的一种心肌蛋白。ST2基因表达于肥大细胞激活的辅助性T细胞2(Th2) 巨噬细胞和心肌细胞。人的ST2基因约40kb,位于人类染色体2q12,可编码一种可溶性蛋白(sST2) 和一种跨膜形式蛋白(ST2L) ,两者的转录分别受到不同的启动子调控。
研究表明sST2是IL-33的诱骗受体,它可以与IL-33结合,从而阻断IL-33与ST2L结合,继而削弱IL-33/ST2L信号通路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在心肌受到过度牵拉造成损伤的过程中,大量sST2生成使心肌缺乏足够的IL-33的保护,从而加速心肌重构和心室功能障碍,最终导致死亡风险增高。IL-33是IL-1家族成员,可以与靶细胞上的膜受体结合后介导下游信号通路,或者被运输到靶细胞的细胞核作为DNA结合因子行使功能。研究表明,机械应力可刺激心脏成纤维细胞产生IL-33,与其受体复合物( 由ST2L和IL-1RAcP组成) 结合后,将活化信号传递至细胞内,经过下游的IL-1相关蛋白激酶髓样分化因子88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等一系列信号分子,激活核转录因子κB( nuclear factor κB,NF-κB) 和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从而调节基因转录,导致Th2细胞效应分子IL-5 IL-4和IL-13等的释放。当心脏成纤维细胞和心肌细胞受到过大的压力负荷时,这些效应分子可以使心脏作出适应性反应,防止过度牵拉导致的心肌肥大和心肌纤维化发生。与此同时,心肌sST2大量生成,sST2与IL-33结合后竞争性抑制其与ST2L结合,阻断经ST2L的信号传导,最终抑制NF-B和MAPK激活,从而大大降低IL-33/ST2L信号通路的内源性心肌保护作用。ST2能够独立的诊断心力衰竭,结合NT-proBNP时,其对心衰的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ST2和NT-proBNP单独诊断的结果。基于ST2水平能够很好的预测病患在一年内的死亡率,所以其在指导病患是否进行心脏移植时提供数据支持,有利于提前干预提高病患的治愈率和成活率。
目前, 检测ST2的方法目前主要是酶联免疫技术(ELISA),ELISA技术存在以下缺点:检测设备要求高,成本高;干扰因素较多,重复性不好;检测时间长。因此酶联免疫技术检测ST2不适合临床快速诊断,因此如何能够制作出快速的定量检测设备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快速定量检测ST2的免疫荧光试纸条。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快速定量检测ST2的免疫荧光试纸条,它包括试纸条支撑片以及试纸条支撑片上顺次搭接粘贴的样品垫片、检测膜和吸水垫片,所述样品垫片和检测膜之间设有偶合物垫片,偶合物垫片一端上方设有第一层玻璃纤维垫片,其一端下方设有第二层玻璃纤维垫片或者偶合物垫片一端上方仅设有第一层玻璃纤维垫片或者不设有任一垫片,所述检测膜上设有检测线,所述检测线包被有基质裂解素(ST2) 抗体,所述检测线另一边设有控制线,控制线包被有抗链霉亲和素(SAV)抗体,所述偶合物垫片上涂布有荧光标记的基质裂解素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偶合物。
所述控制线与检测线平行设置于检测膜上,并与偶合物垫片部分重叠或不重叠。
采用如上技术方案后,其有益效果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莱生物科技(江苏)有限公司,未经瑞莱生物科技(江苏)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9658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