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肩夹可调式耳机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99268.8 | 申请日: | 2014-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139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03 |
发明(设计)人: | 佟博;阴艳超;吴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R1/10 | 分类号: | H04R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肩夹可 调式 耳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肩夹可调式耳机,属于耳机领域。
背景技术
当前,使用较为广泛的耳机以佩戴方式分大致可区分为四种,分别是耳塞式,入耳式,头戴式,挂耳式。其中,耳塞式和入耳式较为轻巧,但是由于进入耳道较深,所以容易对听力产生一定的危害,并且长时间佩戴所带来的不适感也成为这两种类型的缺陷。因此,头戴式和挂耳式耳机成为了一些重要会议等正式场合的选用耳机。而长时间佩戴挂耳式则会使耳朵产生疲惫感,影响工作学习效率,头戴式则因为会对参会者的发型造成影响,所以在一些特殊场合会有佩戴者将头戴式耳机倒悬佩戴的情况出现。在这些不易避免的缺陷下又因为同声传译等等需求而不能不使用耳机。因此如何最大可能的避免上述问题出现成为了该领域中一个重要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肩夹可调式耳机,以用于克服传统不同类型耳机所产生的伤害听力,佩戴不适以及影响形象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肩夹可调式耳机,由夹座模块和耳机模块两部分组成;所述夹座模块包括上端弧形支撑板1-1、夹紧挡板1-2、球形槽Ⅰ1-3、侧边凹槽1-4、绕线座1-5、支撑板连接齿条1-6,所述耳机模块包括耳机2-1、麦克风2-2、球形槽Ⅱ2-3、可折叠伸缩杆2-4;其中两块上端弧形支撑板1-1通过一对支撑板连接齿条1-6调节间距,两块上端弧形支撑板1-1分别延伸出一块夹紧挡板1-2,球形槽Ⅰ1-3位于两块上端弧形支撑板1-1的接合处,侧边凹槽1-4位于上端弧形支撑板1-1上,侧边凹槽1-4一侧设有绕线座1-5,耳机2-1的一侧设有麦克风2-2,耳机2-1的底端设有一个球形槽Ⅱ2-3,可折叠伸缩杆2-4的两端分别连接球形槽Ⅰ1-3、球形槽Ⅱ2-3。
所述夹座模块还包括防滑槽1-7;其中防滑槽1-7位于夹座模块下表面与使用者接触处且防滑槽1-7为一字槽。
所述夹座模块为可更换结构。
所述夹紧挡板1-2延伸线夹角的取值为8°。
所述麦克风2-2通过转轴与耳机2-1相连。
所述可折叠伸缩杆2-4为空心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是:
佩戴前,首先根据使用者的不同身材挑选不同的夹座模块。
佩戴时,首先通过支撑板连接齿条1-6调节两块上端弧形支撑板1-1至合适距离,继而将固定用两块夹紧挡板1-2前后夹住佩戴者的肩膀前后两侧,两块上端弧形支撑板1-1贴住佩戴者的肩膀上部,将耳机模块通过球形槽Ⅰ1-3安装在夹座模块,继而调节可折叠伸缩杆2-4和其连接端处的球形槽Ⅰ1-3、球形槽Ⅱ2-3获得舒适的位置。
其中,耳机导线通过可折叠伸缩杆2-4的空心结构穿出再经过侧边凹槽1-4固定,同时将多余的耳机导线置于绕线座1-5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将头戴式耳机的承重方式,由原始的头和双耳承重改变为肩膀承重,从减少因长时间佩戴时产生的疲惫感。
2、将传统的头戴耳罩式耳机转换为肩膀佩戴式,可以避免在正式场合由于头戴式耳机产生的对形象的影响。
3、夹座模块为可自由拆卸,可更换不同型号的夹座以适应身体尺寸不同的使用者。
4、夹座模块通过支撑板连接齿条可以调节两块上端弧形支撑板的间距,从而更好的适应不同佩戴者的需要。
5、夹座一侧的侧边凹槽用来放置耳机线,并利用凹槽上的几个小挡板与绕线座合理控制耳机导线的放置,从而避免了在使用时耳机线摆动的不良使用体验。
6、通过支撑板连接齿条来调节两支撑板间距,配合两块夹紧挡板成一定角度产生的压力夹紧佩戴者的肩膀与接触部分的防滑槽来避免脱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组装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夹座模块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耳机模块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1-1为上端弧形支撑板、1-2为夹紧挡板、1-3为球形槽Ⅰ、1-4为侧边凹槽、1-5为绕线座、1-6为支撑板连接齿条、1-7为防滑槽、2-1为耳机、2-2为麦克风、2-3为球形槽Ⅱ、2-4为可折叠伸缩杆。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9926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