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尾尘收集器的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06921.9 | 申请日: | 2014-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374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24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建明 |
主分类号: | B60R11/00 | 分类号: | B60R11/00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名诚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93 | 代理人: | 卢志文 |
地址: | 528300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尾尘 收集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系一种可吸收尾尘、富有环保作用的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汽车作为代步工具已成为人类生活中的普遍现象;然而,近年,随着我国汽车数量的不断增长,因汽车行驶所产生(翻起)的尾尘,越来越严重,已经明显危害到人类的健康;然而,目前的汽车,仍未有可吸收行驶中的尾尘的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之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有效收集行驶中汽车产生的尾尘、颗粒,并富有环保功能的汽车。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带尾尘收集器的汽车,其特征是,在汽车底部设置有尾尘收集器,所述尾尘收集器包括引气通道,引气通道被集尘板分隔为入口通道和排气通道;这款带尾尘收集器的汽车,简单地通过在汽车底部增设尾尘收集器,利用汽车(高速)行驶过程中,尾尘收集器的引气通道内形成负压区,而引气通道入口外侧形成正压区,使通道外产生的尾尘、颗粒伴随高速气流由正压区往负压区流动,并进入引气通道内,尾尘和颗粒等被隔离并粘附在集尘板上,而(净化)气流则通过排气通道排出,如此循环,以收集行驶中的汽车产生的尾尘、颗粒等,富有显著的环保功能,而且结构简单、合理,有利于推广应用。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解决。
作为更具体的方案,所述集尘板系带有微导气孔的板体;微导气孔用于隔离尾尘和颗粒等。
所述尾尘收集器最好系设置在汽车尾轮附近的汽车底部,因为,汽车行驶时,车轮附近是产生尾尘最多之处,有利于提高集尘效果。
作为更具体之方案,所述引气通道呈弧形,其两端分别作为入口通道的入口和排气通道的出口。
所述集尘板安装在引气通道后段的圆弧过渡处,更有利于提高集尘效果。
为了方便清洗或更换集尘板,所述尾尘收集器还包括有把手,把手一端连接集尘板,另一端延伸出引气通道、以便拿出集尘板。
所述排气通道的出口设置成往入口通道入口倾斜的斜向导口,这更有利于排气的顺畅性,以及使引气通道内构成更好的负压区。
为进一步提高集尘效果,所述引气通道上设置有前后多块集尘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带尾尘收集器的汽车,简单地通过在汽车底部增设尾尘收集器,利用汽车(高速)行驶过程中,尾尘收集器的引气通道内形成负压区,而引气通道外则形成正压区,使通道外产生的尾尘、颗粒伴随高速气流由正压区往负压区流动,并进入引气通道内,尾尘和颗粒等被隔离并粘附在集尘板上,而(净化)气流则通过排气通道排出,如此循环,以收集行驶中的汽车产生的尾尘、颗粒等,富有显著的环保功能,而且结构简单、合理,有利于推广应用。
(2)再有,为方便清洗或更换集尘板,所述尾尘收集器还包括有把手,把手一端连接集尘板,另一端延伸出引气通道、以便拿出集尘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带尾尘收集器的汽车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和2所示,带尾尘收集器的汽车,在汽车1底部设置有尾尘收集器2,所述尾尘收集器2包括引气通道3,引气通道3被集尘板4分隔为入口通道31和排气通道32;其中,尾尘收集器2设置在汽车尾轮附近的汽车1底部,集尘板4系带有微导气孔5的板体。
所述引气通道3呈弧形,其两端分别作为入口通道的入口311和排气通道的出口321。
所述集尘板4安装在引气通道3后段的圆弧过渡处,以提高集尘效果;为了方便更换和清洗集尘板4,尾尘收集器2还包括有把手7,把手7一端连接集尘板4,另一端延伸出引气通道3、以便拿出集尘板4。
所述排气通道的出口321设置成往入口通道入口311倾斜的斜向导口,以使排气通道内构成更合理的负压区。
所述引气通道3上也可以设置有前后多块集尘板4,以提高集尘量。
工作原理:汽车(高速)行驶中,尾尘收集器2的引气通道3内形成负压区,而引气通道3外则形成正压区,使通道外产生的尾尘、颗粒伴随高速气流由正压区往负压区流动,并进入引气通道3内,尾尘和颗粒等被隔离并粘附在集尘板4上,而(净化)气流则通过排气通道32排出,如此循环,以收集行驶中的汽车产生的尾尘、颗粒等,富有显著的环保功能,而且结构简单、合理,有利于推广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建明,未经李建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0692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两用电动工具驱动机构
- 下一篇:车辆用车顶纵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