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凸轮轴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08923.1 | 申请日: | 2014-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562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杨运勤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F01L1/047 | 分类号: | F01L1/047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21512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凸轮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凸轮轴,具体地说是一种发动机凸轮轴。
背景技术
凸轮轴是发动机里的主要部件之一,它的作用是控制气门的开启和闭合动作。由于气门运动规律关系到一台发动机的动力和运转特性,因此凸轮轴设计在发动机的设计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发动机的凸轮轴上有泵油的油泵凸轮,配气的进气凸轮和排气凸轮。现有的凸轮轴材料都是同质的,通常用球墨铸铁制造。工艺一般是先铸造或锻造成毛坯,然后做粗加工、半精加工,然后上磨床等机床精加工,直到做成成品。为了提高油泵凸轮、进气凸轮和排气凸轮的硬度和耐磨性,对凸轮表面采用中频淬火或者高频淬火的方法。也有采用45号钢或者40Gr钢锻打件的,凸轮表面也是采用中频淬火或者高频淬火的方法。
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1、现有的技术对凸轮轴凸轮表面在精加工前,采用中频淬火、高频淬火,因为含碳量高,淬火表面的金相组织变化产生应力,淬火使凸轮轴凸轮桃形表面会产生轻微裂纹。
2、需要对凸轮表面进行探伤,有一定比例的废品率。
3、淬火和探伤工序成本高。
4、淬火后再进行精加工,如精磨,会磨去一层淬硬层,凸轮表面硬度不均匀,又会影响耐磨性。
5、硬度要全数检查,费时费力。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的发动机凸轮轴材质单一、制作工艺繁琐、经济成本较高,从而提出一种使用复合材料的发动机凸轮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发动机凸轮轴,包括主轴、多个凸轮和轴承,每一所述凸轮之间以及所述主轴的两端均通过轴承固定板固定安装一轴承,所述凸轮包括油泵凸轮、进气凸轮和排气凸轮,嵌合安装在所述主轴上,其中每一所述凸轮均包括耐磨层,所述耐磨层由复合材料复合而成。
优选地所述耐磨层的复合材料为硬质合金材料。
优选地所述耐磨层的复合材料为碳化钨和/或碳化钛。
优选地所述耐磨层的复合材料为自熔性合金粉末,所述自熔性合金粉末为以镍、钴、铁为基材的粉末合金。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发动机凸轮轴,其中凸轮轴主轴部分为一种材料,用来保持韧性、保证强度。每一凸轮表面的部分采用另一种耐磨材料形成耐磨层,可以耐磨损,从而有效保证了发动机凸轮轴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一种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凸轮轴结构图;
图2是一种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凸轮轴剖面图。
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主轴,2-轴承,3-油泵凸轮,4-进气凸轮,5-排气凸轮,6-耐磨层。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凸轮轴,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主轴1、多个凸轮和轴承2,每一所述凸轮之间以及所述主轴1的两端均通过轴承固定板固定安装一轴承2,所述凸轮包括油泵凸轮3、进气凸轮4和排气凸轮5,嵌合安装在所述主轴1上,其中每一所述凸轮均包括耐磨层6,所述耐磨层6由复合材料复合而成。
优选地所述耐磨层6的复合材料为硬质合金材料。所述硬质合金材料是以高硬度的碳化钨、碳化钛等为基体,与粘结金属钴、镍等用粉末冶金的方法制成。硬质合金中大量碳化物、其熔点高、硬度高,耐磨性很高。
优选地所述耐磨层6的复合材料也可以为碳化钨和/或碳化钛。
优选地所述耐磨层6的复合材料也可以为自熔性合金粉末,所述自熔性合金粉末为以镍、钴、铁为基材的粉末合金。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以上只是所述耐磨层6的复合材料的优选实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定本实施例,其他显而易见的材料替换亦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施例所述的发动机凸轮轴,其中凸轮轴主轴部分为一种材料,用来保持韧性、保证强度。每一凸轮表面的部分采用另一种耐磨材料形成耐磨层,可以耐磨损,从而有效保证了发动机凸轮轴的使用寿命。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未经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0892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