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撞梁吸能盒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11445.X | 申请日: | 2014-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024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9 |
发明(设计)人: | 王倩蕾;王锐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18 | 分类号: | B60R19/18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撞梁吸能盒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模块化设计的防撞梁吸能盒结构。
背景技术
从复杂机械装置到异彩纷呈的艺术品,早期的汽车发展史以机械工程师的应用科学带动了传统交通的革新,继而在数辈设计师的不断突破中百花齐放,直至福特先生将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实践于生产制造中,汽车终从奢侈品华丽转身,走入家庭大众成为不可或缺的代步工具。整车研发的平台化理念,可以通过多种车型的搭载,最大程度的控制研发成本,而零部件的模块化战略为缩短研发周期保驾护航。
驾驶速度的提升和车辆的广泛使用,使得行车安全和行人保护倍受关注,防撞梁总成作为保障碰撞安全的重要装置,其中的吸能盒结构成为能量缓冲释放的关键部位。传统的防撞梁总成由吸能盒上板-左、下板-左、上板-右、下板-右分别组成吸能盒左、右分总成,与防撞梁内外板依次焊接,结构较为复杂,不利于成本控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撞梁吸能盒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吸能盒结构工艺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撞梁吸能盒结构,包括吸能盒总成,所述吸能盒总成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吸能盒分总成,所述吸能盒分总成包括顶板、从该顶板两侧向下弯折并垂直于该顶板或向该顶板外侧倾斜的侧板、从该侧板底缘向外侧弯折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和顶板平行设置,所述顶板上设有装焊基准孔,两个所述吸能盒分总成的对称中心面为连接板所在的平面。
其中,所述顶板中心处设有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贯穿于所述顶板表面,与所述吸能盒总成的空腔轴向方向相同。
其中,所述焊装基准孔对称分布于弧形凹槽两侧,每侧设有2个。
其中,两个相对应的所述吸能盒分总成上的连接板通过点焊相连。
其中,所述侧板与所述顶板、连接板的连接处采用圆弧过渡。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上述方案中,以形状尺寸完全一致的吸能盒分总成作为通用件,取代吸能盒上板-左、下板-左、上板-右、下板-右,减少了零件种类,降低了模具成本;吸能盒分总成的结构为X向对称,同时连接板构成的吸能盒总成呈X、Z双向对称,焊接定位简易,现场实际操作方便;维持吸能盒总成的结构特性不变,通过放大或缩小整体尺寸,满足与不同车型前后防撞梁的焊接,实现吸能盒总成的模块化开发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模块化设计的防撞梁吸能盒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模块化设计的防撞梁吸能盒结构的吸能盒分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模块化设计的防撞梁吸能盒结构的横截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模块化设计的防撞梁吸能盒结构的装配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部的装配爆炸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吸能盒总成;
11:吸能盒分总成;
101:顶板;
102:侧板;
103:连接板;
104:弧形凹槽;
105:焊装基准孔;
2:空腔;
3:防撞梁外板;
4:防撞梁内板;
5:防撞梁安装板;
6:六角头螺栓和弹簧垫圈组合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吸能盒结构工艺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的问题,提供一种模块化设计的防撞梁吸能盒结构。
如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块化设计的防撞梁吸能盒结构,包括吸能盒总成1,所述吸能盒总成1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吸能盒分总成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1144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直径可调硬质合金焊接铰刀
- 下一篇:一种距离可调的切管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