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超声介入治疗变向抽吸软管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15380.6 | 申请日: | 2014-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157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05 |
发明(设计)人: | 陈复兴;李长利;邓凯莉;潘进;谢天;张亭;王媛媛;吴亮群;杭敏;李奇;王鹏;崔人文;刘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栾智勇;徐卫东;周军 |
主分类号: | A61M25/00 | 分类号: | A61M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纽乐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10 | 代理人: | 王珂 |
地址: | 221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声 介入 治疗 抽吸 软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声介入治疗变向抽吸软管。
背景技术
超声介入技术是21世纪医学领域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在许多方面已取代外科手术,成为一项主要的微创治疗手段。超声微创介入治疗技术是通过一系列介入器械和材料与现代化超声诊疗设备进行的诊断和治疗操作。它是在实时超声的监视、引导下,完成各种穿刺活检、抽吸及注药治疗等操作,涵盖了身体各部位肿瘤、囊肿、脓肿、浆膜腔积液等方面。发明者长期从事超声介入工作,实际操作中观察到在囊肿、脓肿、浆膜腔积液等穿刺抽液治疗中,当穿刺针针尾朝向临床治疗医生时,临床医生操作非常方便、轻松;当穿刺针针尾远离临床医生或穿刺针与病人身体夹角过小时临床医生常需要反手抽吸或弯腰抽吸,抽吸难度加大,治疗时间过长时,医生常感到非常疲劳。且当临床医生身体跨越无菌区时,容易造成无菌区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超声介入治疗变向抽吸软管,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超声介入治疗变向抽吸软管,包括中空连接软管、与穿刺针针尾相配合的锥头及与注射器锥头相配合的针尾,锥头与针尾分别与连接软管两端密封固定连接,锥头、针尾与连接软管构成两端通透中间密闭的导液腔。
进一步的,所述锥头与针尾之间的连接软管上设置有控制阀。
进一步的,连接软管材料与一次性输液器软管材料相同。
进一步的,连接软管内径与一次性输液器软管内径相等。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提供给临床医生一个非常舒适的操作体位,临床治疗医生操作方便,不易疲劳;对治疗的无菌区无污染;在锥头与针尾之间的软管上设置控制阀,防止腔内液体污染手术区域及防止外界气体逆流入穿刺腔;连接软管材料与一次性输液器软管材料相同,连接软管内径与一次性输液器软管内径相等,经济实用,易于生产;锥头与穿刺针针尾相配合,连接软管的针尾与注射器锥头相配合,不影响穿刺操作。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超声介入治疗变向抽吸软管结构示意图。
图中:
1、锥头;2、针尾;3、软管;4、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超声介入治疗变向抽吸软管包括中空连接软管1、与穿刺针针尾相配合的锥头2及与注射器锥头相配合的针尾3,锥头2与针尾3分别与连接软管1两端密封固定连接,锥头2、针尾3与连接软管1共同构成两端通透中间密闭的导液腔。锥头2与针尾3之间的连接软管1上设置有控制阀4,通过控制阀可实现开、关及调节导液腔内液体。连接软管材料与一次性输液器软管材料相同,连接软管内径与一次性输液器软管内径相等。
具体应用时:穿刺针针尾远离临床医生或穿刺针与病人身体夹角过小时,将锥头与穿刺针针尾连接,连接软管针尾与注射器锥头连接,便可为临床医生提供非常舒适的操作体位进行治疗;穿刺成功,医生更换注射器时关闭控制阀,防止腔内液体过多,压力过大时液体外溢污染手术区域;腔内液体过少呈负压时,医生更换注射器时关闭控制阀,防止外界气体逆流入穿刺腔,影响针尖显示及可能造成的感染。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栾智勇;徐卫东;周军,未经栾智勇;徐卫东;周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1538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