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黄颡鱼长距离运输桶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16223.7 | 申请日: | 2014-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759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0 |
发明(设计)人: | 栾培贤;卢建国;薛淑群;张晓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3/02 | 分类号: | A01K63/02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文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3210 | 代理人: | 孙淑荣 |
地址: | 15007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携式 黄颡鱼 长距离 运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黄颡鱼长距离运输装置。
背景技术
黄颡鱼在分类学上属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俗名嘎牙子,黄颡鱼通体无鳞,体呈青黄色,常见有不规则的褐色斑纹分布,鳍为灰黑带黄色,无肌间刺,是我国重要的小型经济鱼类。黄颡鱼背鳍和胸鳍均具发达的硬刺,硬刺在活动时能发出声音。鱼类长途运输时,需要充氧以保证长途运输的成活率。对于无坚硬鱼鳍的鱼类来说,长途充氧运输仅需可充氧软袋即可。而黄颡鱼比较特殊,其胸鳍和背鳍的硬刺在运输过程中极容易将充满氧气的软袋刺破,致使氧气泄露,并因长时间缺氧而死亡,导致长途运输失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鱼类长途运输中可充氧软袋易被黄颡鱼的胸鳍和背鳍的硬刺所刺破,导致黄颡鱼因长时间缺氧而死亡的问题,提供一种便携式黄颡鱼长距离运输桶。
一种便携式黄颡鱼长距离运输桶,它包括內桶、內桶盖、外桶和可充氧软袋,內桶置于可充氧软袋的内腔体中,內桶盖的表面均匀分布通透的孔洞,內桶盖的内螺纹与內桶上端部的外螺纹配合连接,可充氧软袋封闭后置于外桶的内腔体中。
本实用新型用內桶装载长途运输的黄颡鱼,表面均匀分布通透的孔洞的內桶盖将黄颡鱼与可充氧软袋隔离,从而有效的防止黄颡鱼胸鳍和腹鳍硬刺对可充氧软袋的刺伤;保证可充氧软袋在长途运输中对黄颡鱼的氧气供给。使黄颡鱼长途运输的成活率提高了80%以上。本实用新型具有携带方便、装置简单、保证氧气不会泄露的突出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和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便携式黄颡鱼长距离运输桶,它包括內桶1、內桶盖2、外桶3和可充氧软袋7,內桶1置于可充氧软袋7的内腔体中,內桶盖2的表面均匀分布通透的孔洞,內桶盖2的内螺纹与內桶1上端部的外螺纹配合连接,可充氧软袋7封闭后置于外桶3的内腔体中。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黄颡鱼运输桶采用内、外桶设计,内桶1用来装载运输的黄颡鱼,内桶盖2有两个作用:一方面可以防止黄颡鱼硬刺刺破可充氧软袋7,另一方面可以保证氧气通过孔洞与水的有效接触,降低缺氧的可能;外桶3高于内桶1;外桶3的内侧壁与内桶1的外侧壁之间有1cm的空隙。
具体实施方式二: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对具体实施方式一所述一种便携式黄颡鱼长距离运输桶的进一步限定,它还包括外桶盖4,外桶盖4通过内螺纹与外桶3上端部的外螺纹配合连接。
外桶3上部设有可固定的旋转外桶盖4,可将充满氧气的可充氧软袋7固定在外桶3的内腔中。
具体实施方式三: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对具体实施方式一所述一种便携式黄颡鱼长距离运输桶的进一步限定,它还包括外桶提手5,外桶提手5的两端分别与外桶3侧壁的上端部连接。
外桶3的外壁两侧上端部设有可以提的外桶提手5,便于搬运。
具体实施方式四: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对具体实施方式一所述一种便携式黄颡鱼长距离运输桶的进一步限定,它还包括四个固定立柱6,四个固定立柱6分别沿外桶3的内壁竖直设置,四个固定立柱6沿外桶3内壁等距离分布。
由于外桶3的内侧壁与内桶1的外侧壁之间有1cm的空隙,所以在外桶3的内侧壁设有四个固定立柱6,可有效固定可充氧软袋7中的内桶1,避免內桶1的晃动或移动。所述固定立柱6的厚度为0.9cm。
具体实施方式五: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对具体实施方式一所述一种便携式黄颡鱼长距离运输桶的进一步限定,外桶3比內桶1高15cm。
外桶3高于內桶1的空间用于放置可充氧气软袋7的储存氧气及封闭口的部分。外桶盖4与外桶3盖合后,外桶盖4起到对可充氧气软袋7的保护作用,避免运输过程中对可充氧气软袋7的损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1622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