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座椅用折叠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17319.5 | 申请日: | 2014-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766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15 |
发明(设计)人: | 俞龙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龙生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2/22 | 分类号: | B60N2/22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欣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09 | 代理人: | 陈红 |
地址: | 311504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座椅 折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座椅用折叠器,它主要适用于商务车和小轿车中,属于汽车座椅中的一个配套部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汽车座椅折叠器一般包括通过线束连接的左组件和右组件,在左、右组件上均设置有下连接板、上连接板、主轴、线束、线束轴和弹簧,下连接板和上连接板通过主轴连接,线束套在线束轴上,在左组件或右组件中设置手柄和手柄轴,由该设置有手柄轴联动整个折叠器。但这种结构的折叠器只能联动使用,不能单独使用,适用范围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更合理、既可单独使用又可联动使用的汽车座椅用折叠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汽车座椅用折叠器包括包括通过线束连接的左组件和右组件,在左、右组件上均设置有左、右下连接板、左、右上连接板、左、右主轴、左、右线束、左、右线束轴和左、右弹簧,左、右下连接板和左、右上连接板通过左、右主轴连接,左、右线束套在左、右线束轴上,其特征在于:在左、右组件上均设置有左、右手柄和左、右手柄轴,左、右手柄通过左、右手柄轴与左、右上连接板连接;在右组件上还设置有连动板、连动板轴和拔动轴,所述的连动板轴固定在右上连接板上,拔动轴固定在右手柄上,连动板套接在拔动轴上并与右线束轴和连动板轴连接。由此使得本实用新型拆掉线束既可单独使用,而加上线束则可联动使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拔动轴和右线束轴位于连动板的两端,连动板轴位于连动板的中部;使得线束的行程放大。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右线束轴固定在连动板上,左线束轴固定在左手柄上。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明显效果:结构设计更合理,由于在左、右组件上均设置有手柄和手柄轴,拆掉线束既可单独使用,而加上线束则可联动使用,适用范围广;又由于在右组件上还设置有连动板,它能使线束的行程放大,且结构设计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左组件的结构示意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右组件的结构示意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3,本实用新型通过线束8连接左组件Ⅱ和右组件Ⅰ。
右组件Ⅰ包括右下连接板1、右上连接板18、右主轴2、线束8、右线束轴19、右弹簧10、右手柄3、右手柄轴4、连动板5、连动板轴6和拔动轴7。右下连接板1和右上连接板18通过右主轴2连接,右手柄3通过右手柄轴4与右上连接板18连接,右线束支架9与右上连接板1焊接,线束8套在右线束轴19上,右线束轴19固定在连动板5上,右弹簧10分别有右上连接板18和右手柄3相连;连动板轴6固定在右上连接板18上,拔动轴7固定在右手柄3上,连动板5套接在拔动轴7上并与右线束轴19和连动板轴6连接;拔动轴7和右线束轴19位于连动板5的两端,连动板轴6位于连动板5的中部。
在左组件Ⅱ中,左下连接板17和左上连接板20通过左主轴16连接,左手柄13通过左手柄轴14与左上连接板20连接,左线束支架11与左上连接板20焊接,线束8套在左线束轴12上,左线束轴12固定在左手柄13上,左弹簧15分别有左上连接板20和左手柄13相连。
安装时,本实用新型的上部与汽车的靠背相连接,下部与汽车的座垫相连接。
使用时,拉动右手柄3逆时针转动,右手柄3与右上连接板1脱开,同时,连动板5上的右线束轴19会拉动线束8,并带动左线束轴12,使左手柄13绕左手柄轴14转动,使左手柄13与左下连接板17脱开,解锁。用人力推动右上连接板18和左上连接板20,再通过右弹簧10和左弹簧15实现回位。
折叠是在解锁后,用人力推动右上连接板18和左上连接板20,使右手柄3或左手柄13与右下连接板槽21或左下连接板槽22配合即可。再用人力推动右上连接板18和左上连接板20即可回位。
通过以上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已能实施。
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出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但是这些描述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包括那些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变换或替代以及改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龙生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龙生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1731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汽车子母电池组动力设计及分离式充电方法
- 下一篇:坐姿安全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