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EPS转向管柱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18392.4 | 申请日: | 2014-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193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发明(设计)人: | 韩永鹏;党国栋;陈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1/20 | 分类号: | B62D1/2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eps 转向 管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以下将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简称为EPS),具体涉及一种EPS转向管柱。
背景技术
参见图1,现有的一种EPS转向管柱,包括电机1、转向管柱壳体2和位于该转向管柱壳体2内的蜗轮3、蜗杆4和底部轴承5,所述蜗轮3安装在转向轴9上,位于蜗杆4的上方并与蜗杆4上的蜗齿啮合,所述底部轴承5装配于蜗杆4的右端并放置于转向管柱壳体2内底壁上,所述蜗杆4的左端与连接于壳体2左端的电机1连接。现有的这种EPS转向管柱,长期运行后,蜗轮3与蜗杆4的蜗齿会出现磨损,致使蜗轮3与蜗杆4的蜗齿之间形成间隙,啮合效果不好,相互之间在运行过程中会由于存在间隙而产生冲击异响,既影响使用寿命,又导致舒适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异响较低、寿命较高的EPS转向管柱。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EPS转向管柱,包括电机、转向管柱壳体和位于该转向管柱壳体内的蜗轮、蜗杆和底部轴承,所述蜗轮安装在转向轴上,并与蜗杆上的蜗齿啮合,所述底部轴承装配于蜗杆的右端并放置于转向管柱壳体的内底壁上,所述蜗杆的左端与装于转向管柱壳体左端的电机连接:还包括调节杆、调节螺母和弹性件;在所述转向管柱壳体上位于与所述底部轴承底面相对处设有装配孔,所述调节杆伸进装配孔内,与之螺纹连接,调节杆在孔外一端装配调节螺母,调节杆位于孔内一端与底部轴承之间装配弹性件,弹性件向上顶住底部轴承,处于压缩状态。
优选地,所述调节杆具有螺杆和连接于该螺杆顶端且直径小于该螺杆直径的连接杆;所述螺杆与转向管柱壳体上的装配孔螺纹连接,下端伸出于转向管柱壳体外,装配调节螺母;所述连接杆位于所述装配孔中,所述弹性件装配于连接杆上,其上端顶住底部轴承的底面,处于压缩状态。
优选地,所述弹性件为为弹簧。
优选地,所述弹簧为螺旋弹簧。
本实用新型包含如下有益效果:
由于调节螺杆、调节螺母和弹性件构成了蜗轮与涡杆的间隙补偿结构,弹性件始终存在一个抵在底部轴承的底面向上的弹力。因而,当长期运行后,蜗轮与蜗杆的蜗齿出现磨损、蜗轮与蜗杆的蜗齿之间形成间隙时,该弹性件向上的弹力就会使底部轴承向上移动,并带动蜗杆向上移动,从而减小或者抵销蜗轮与蜗杆的蜗齿之间形成的间隙,使蜗轮与蜗杆的蜗齿较好地啮合,也就会使异响受到控制并减小,进而提高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 为现有技术的EPS转向管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详细说明;
参见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EPS转向管柱,包括电机1、转向管柱壳体2和位于该转向管柱壳体2内的蜗轮3、蜗杆4和底部轴承5,所述蜗轮3安装在转向轴9上,并与蜗杆4上的蜗齿啮合,所述底部轴承5装配于蜗杆4的右端并放置于转向管柱壳体2的内底壁上,所述蜗杆4的左端与装于转向管柱壳体2左端的电机1连接;从图2和图3可见,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调节杆6、调节螺母7和弹性件8;在所述转向管柱壳体2上位于与所述底部轴承5底面相对处设有装配孔10,所述调节杆6伸进装配孔10内,与之螺纹连接,调节杆6在孔外一端装配调节螺母7,调节杆6位于孔内一端与底部轴承5之间装配弹性件8,弹性件8向上顶住底部轴承5,处于压缩状态。这样一来,调节螺母7和弹性件8构成了蜗轮3与涡杆4的间隙补偿结构,由于弹性件8向上顶住底部轴承5,处于压缩状态,弹性件8就始终存在一个抵在底部轴承5的底面且向上的弹力。因此,当长期运行后,蜗轮3与蜗杆4的蜗齿出现磨损、蜗轮3与蜗杆4的蜗齿之间形成间隙时,该弹性件8始终存在的抵在底部轴承5的底面且向上的弹力就会使底部轴承5向上移动,并由底部轴承5带动蜗杆4也向上移动,从而减小或者抵销蜗轮3与蜗杆4的蜗齿之间因长期啮合运行造成磨损而形成的间隙,使蜗轮3与蜗杆4的蜗齿较好地啮合,也就会使蜗轮3与蜗杆4的蜗齿之间因间隙导致的相互啮合产生的异响受到控制和减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1839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图像编码中的索引颜色历史
- 下一篇:一种带静音按键的多功能方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