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污水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19016.7 | 申请日: | 2014-05-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337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7 |
发明(设计)人: | 危金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衢州兰玲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4019 浙江省衢***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污水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对有机污水进行处理的装置和方法有很多。如在中国专利申请号为001096729、公开日为2002年1月9日、名称为“一种有机污水处理方法”的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有机污水处理方法和设备。
现有的对有机污水进行处理的装置存在以下不足:没有对有机污水中的有机物的充分回收利用、且氮化处理不彻底、COD去除效率低;因为脱水所得的干泥的养分高、可当作肥料加以利用,而污泥脱水所得的干泥几乎没有什么养分,当作肥料利用不合适,现有的方法为一并脱水处理,所以污水中的养分没有得到合理利用;脱水离心机的高度不可调,同相连接的设备进行对接时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旨在提供一种能对有机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充分利用的、氮化处理彻底的、COD去除效率高、脱水离心机高度可调的污水处理系统,解决了现有的污水处理系统所存在的有机物没有得到充分回收利用、氮化处理不彻底、COD去除效率低、脱水离心机同相连接的设备对接不便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旨在在第一目的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现有有机污水处理时养分不能够合理利用的问题。
以上技术问题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解决的: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酸吸收塔和第一脱水离心机,所述第一脱水离心机的出液口设有依次对接的厌氧消化池、厌氧沉淀池、氨吹脱塔、厌氧好氧池、二沉池和消毒池,酸吸收塔同氨吹脱塔连接在一起用于吸收氨气,所述第一脱水离心机设有可升降的支撑脚。本实用新型对有机污水进行处理的方法为:有机污水经过絮凝后通过第一脱水离心机进行脱水,粪液脱水离心机分离出的液体输送到厌氧消化池中通过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使废水中的有机物分解转化成为甲烷和二氧化碳后,然后进入厌氧沉淀中进行泥水分离,厌氧沉淀池中分离出的液体通过氨吹脱塔使游离氨挥发,酸吸收塔中的酸液对挥发出的氨气进行吸收而生成铵盐,除掉游离氨后的液体进入厌氧好氧池中对COD、BOD和氨氮进行降解,解决后的液体在二沉池中进行泥水分离,分离出的水在消毒池中消毒后即可直接排放。通过使支撑脚升降来改变第一脱水离心机的高度,以便同相连接的设备高度匹配。
作为优选,厌氧好氧池包括依次对接在一起的一级缺氧池、一级好氧池、二级缺氧池和二级好氧池,一级缺氧池的进液口同厌氧沉淀池的出液口对接在一起,二级好氧池的出液口同二沉池的进液口对接在一起。COD、BOD和氨氮被二次降解,降解效果好。
作为优选,所述一级好氧池和一级缺氧池之间设有一级混合液回流通道,所述二级好氧池和二级缺氧池之间设有二级混合液回流通道。能使好氧池中的含有硝态氮的混合液回流,使得缺氧池中的反硝化反应更为充分。
作为优选,所述二沉池和一级缺氧池之间设有第二污泥回流通道。有利于维持一级缺氧池中菌的含量,使得一级缺氧消化处理的效果可靠和可控,液体中的COD、BOD和NH3-N得到充分降解。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将所述厌氧沉淀池和二沉池中排出的污泥进行脱水处理的第二脱水离心机。污泥脱水处理能够降低污泥的外运成本。污泥的脱水和有机污水脱水分开进行,为实现有机污水的合理利用奠定了基础。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脱水离心机的出液口同所述厌氧消化池的进液口对接在一起。环保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存放厌氧沉淀池和二沉池中排出的污泥的污泥存放池,污泥存放池设有溢流口和污泥出口,所述溢流口同所述厌氧消化池的进液口连接在一起,所述污泥出口同所述第二脱水离心机的进口对接在一起。设置污泥存放池对污泥存放后再脱水,能通过第二脱水离心机的利用率。溢出的水回收在处理,环保效果好。
作为优选,所述厌氧消化池和厌氧沉淀池之间设有第一污泥回流通道。淤泥回流到厌氧消化池中有利于维持厌氧池中菌的含量,使得厌氧消化处理的效果可靠和可控,液体中的有机物能得到充分降解。
作为优选,所述厌氧沉淀池的出液口和氨吹脱塔的进液口之间设有调节池。能对进入氨吹脱塔的液体进行液体进行质与量的调节,使得后续处理的可控性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衢州兰玲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衢州兰玲机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1901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环氧树脂胶粘剂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制动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