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救生圈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19446.9 | 申请日: | 2014-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212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7 |
发明(设计)人: | 林成都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成都 |
主分类号: | B63C9/15 | 分类号: | B63C9/1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救生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游泳时的救生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救生圈。
背景技术
救生圈是水上救生设备中较为常用的一种设备,应用比较广泛,设计船舶航运、水上作业、抗洪救灾以及水上旅游休闲活动等。通常由软木、泡沫塑料或其他比重较小的轻型材料制成,外面包上帆布、塑料等。供游泳练习使用的救生圈也可以用橡胶制成,内充空气,也叫做橡皮圈。
目前现有的救生圈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充气式救生圈,这种救生圈圈内部结构为空心结构,在救生圈上开设有充气口,当需要使用救生圈时只需通过充气口对救生圈内部充气即可使用,这种救生圈携带、储存方便,但是容易因破损或充气口损坏而导致内部气体泄漏,导致救生圈无法正常使用。另一种是实心救生圈,这种救生圈是采用聚苯乙烯塑料或聚丙烯材料制成的实心结构的救生圈,可以解决充气式救生圈容易泄漏致使不能正常使用的缺点。实心救生圈尽管在塑料材料外部增加了防水保护膜,但是由于塑料材料本身强度不够,导致塑料容易破损,使用寿命短,容易损坏。另外现有的救生圈当人落水后,特别是在海洋或较大河流琥珀内落水,落水者往往只能消极等待救援,难以自救,落水者很难坚持到被救援的时候。灵活强度不佳,实用性能存在缺陷,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综上所述,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特别需要一种新型救生圈,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救生圈存在的不足,给实际的动用带来很大的弊端,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型救生圈,设计新颖,通过将救生圈设计成装饰挂坠悬挂在脖子上面,当遇到危险时可以通过挂坠内部的气体填充在挂绳里边,使形成一个救生圈,以确保溺水者的人身安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救生圈,包括橡胶挂圈和挂坠,橡胶挂圈和挂坠内部均为中空密封结构,橡胶挂圈和挂坠通过衔接密封口进行连接,挂坠内部一端设置有盛装液态二氧化碳的密封箱,挂坠内部的另一端设置有在溺水时开启密封箱释放液态二氧化碳的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包含有马达、爆破杆、感应开关,爆破杆设置为尖头的一端通过支撑杆平衡放置在气体出气口上方,爆破杆的另一端连接马达,马达通过导线连通电源,电源的开闭装置连通感应开关。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液态二氧化碳的容量为12ml。
进一步,所述的感应开关为水压开关,感应开关开启的水压为1米。
进一步,所述的气体出气口采用的材质为橡胶,气体出气口的厚度为1mm-3mm。
进一步,所述的电源采用串联而成的干电池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产品结构简单,便于携带,在游泳时可以挂在脖子上面,遇到危险时能及时将橡胶挂圈进行展开,可以进行自救,而且密封性能优,制作的工艺简单,自动化程度强,实用性能优,可扩展性能优,设计新颖,是一种很好的创新方案,很有市场推广前景。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橡胶挂圈,222-挂坠,200-控制装置,220-密封箱,210-衔接密封口,230-气体出气口,240-爆破杆,241-支撑杆,250-马达,260-压力感应开关,270-电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一种新型救生圈,包括橡胶挂圈100和挂坠222,橡胶挂圈100和挂坠222内部均为中空密封结构,橡胶挂圈100和挂坠222通过衔接密封口210进行连接,挂坠222内部一端设置有盛装液态二氧化碳的密封箱220,挂坠222内部的另一端设置有在溺水时开启密封箱220释放液态二氧化碳的控制装置200;控制装置200包含有马达250、爆破杆240、感应开关260,爆破杆240设置为尖头的一端通过支撑杆241平衡放置在气体出气口230上方,爆破杆240的另一端连接马达250,马达250通过导线连通电源270,电源270的开闭装置连通感应开关260。另外,液态二氧化碳的容量为12ml。使刚好能将橡胶挂圈的空间进行填满,感应开关260为水压开关,感应开关260开启的水压为1米。气体出气口230采用的材质为橡胶,气体出气口230的厚度为1mm-3mm。电源270采用串联而成的干电池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成都,未经林成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1944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充气结构帆板和风帆的连接装置
- 下一篇:一种水难救援应急充气水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