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两体式新型射流元件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20443.7 | 申请日: | 2014-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352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7 |
发明(设计)人: | 李鹏;彭枧明;张鑫鑫;李丽佳;罗永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B4/16 | 分类号: | E21B4/16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王立文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体式 新型 射流 元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钻探机具的射流元件,尤其是冲击回转钻进中所用的液动冲击器两体式射流元件。
背景技术
射流元件是射流式液动冲击器的核心部件,射流元件的性能与寿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冲击器使用时间的长短和输出冲击能的稳定性。现有的射流元件结构采用底板、侧板、盖板与劈尖四部分分体设计。同时,由于装配误差与加工精度限制,导致射流元件对称性较差,对冲击器工作不利。在分体加工时,由于侧板是一个单独的零件,使得控制孔附近存在较大的应力集中,在交变液体压力作用下,经常出现强度不足导致疲劳断裂,元件内部应力集中,尤其在元件侧板排空孔处断裂、失效时有发生。另外,一些改进的分体式射流元件大多采用在流道部位镶贴硬质合金片的方法使射流元件具有耐流体冲蚀的能力,该方法虽然提高了射流元件的工作寿命,但加工过程复杂,且镶贴硬质合金片存在脱落和可靠性较差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针对上述传统分体式射流元件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两体式射流元件。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两体式射流元件,是由射流元件底板4和盖板5组成,在射流元件底板4上加工出两侧板1、射流元件劈尖2、底板穿孔3、下腔通道Ⅰ、上腔通道Ⅱ、左信号控制孔Ⅲ、下腔排空道Ⅳ、右信号控制孔Ⅴ、上腔排空道Ⅵ和喷射通道Ⅶ,射流元件底板4之上通过螺栓固定有盖板5构成。
所述射流元件,分为底板4和盖板5两部分,且通体采用硬质合金材料。采用适当加工方法,在整块硬质合金上加工出射流元件的流体通道,取代了传统射流元件将底板、劈尖、侧板分开加工后采用定位销组合成为射流元件流体通道的形式,使分体式射流元件的底板、劈尖、侧板成为一个整体作为新的底板。
新设计的两体式射流元件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结构改进设计,能够改善射流元件的对称性和侧板结构强度,减小侧板应力集中等问题,采用通体式硬质合金材料设计并配合先进加工工艺,能够解决已有常规射流元件存在的问题。
硬质合金为高硬度耐磨材料,可以很大程度减小泥浆对射流元件表面的冲蚀;使得整体加工精度大幅提高,尽可能地减小由于加工工艺对射流元件性能的影响;整体加工工艺提高了射流元件的整体刚度,可以显著减小应力集中,也使得接触面得以减少,减小了装配误差,进而密封性更可靠。不但可以改善射流元件射流切换的稳定性,还可以大幅提高射流元件的工作寿命。
附图说明:
附图1为二体式射流元件结构主视图
附图2为附图1沿A—A线二体式新型射流元件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射流元件两侧板,2射流元件劈尖,3螺栓孔,4射流元件底板,5射流
元件盖板,Ⅰ下腔通道,Ⅱ上腔通道,Ⅲ左信号控制孔,Ⅳ下腔排空通道,
Ⅴ右信号控制孔,Ⅵ上腔排空通道,Ⅶ喷射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两体式射流元件,是在射流元件底板4上加工出两侧板1、射流元件劈尖2、底板穿孔3、下腔通道Ⅰ、上腔通道Ⅱ、左信号控制孔Ⅲ、下腔排空道Ⅳ、右信号控制孔Ⅴ、上腔排空道Ⅵ和喷射通道Ⅶ,射流元件底板4之上通过螺栓固定有盖板5构成。
选用耐磨性硬质合金材料,首先采用电解加工工艺快速加工出流体通道;再经过电火花对局部进行加工修整,以保证较高的尺寸精度,使得射流元件实现较高的对称度;最后通过抛光处理降低表面粗糙度,将原有射流元件的底板、劈尖以及两个侧板进行整体加工,成为新的底板,盖板保持原有结构。然后,两者通过螺栓将两者紧密连接构成一个整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2044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综采工作面支架整体运送机
- 下一篇:一种长头客车机罩防撞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