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隧道管棚施工法模拟开挖装置的监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26190.4 | 申请日: | 2014-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696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8 |
发明(设计)人: | 马金荣;邱述银;路庆涛;黄凌;林家兴;李潇;陶祥令;刘明;杨利强;韩冶;王继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市城市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矿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B21/02 | 分类号: | G01B21/02;G01B7/16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杨晓玲 |
地址: | 22111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隧道 施工 模拟 开挖 装置 监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岩土工程模型实验的监测数据获取系统,尤其是是一种隧道管棚施工法模拟开挖装置的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城市地下轨道交通系统快速发展,浅埋暗挖法隧道施工由于适应性较强而被广泛的应用于地下铁道的建设中。然而,隧道施工不可避免地要引起周围地层变形及地表沉降,主要影响因素有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位与工程降水、隧道埋深和覆跨比、施工方法等。施工对隧道周围地层变形及地表沉降的研究是隧道工程领域的重要理论问题,总的来说地层变形的预测方法主要分为:经验公式法、模型试验法和理论方法。
由于地面实测沉降曲线形状与正态分布的概率曲线比较相似,通过几个参数就能确定一个正态分布的概率曲线的形状,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应用非常方便,但是经验公式法将地面沉降曲线认为是正态分布的概率曲线是没有理论基础的,并且,经验公式法也有它的局限性。
数值方法能够较好地考虑复杂的边界条件,模拟复杂的岩土介质的特性,动态模拟工程的实际建造过程,求解较复杂的隧道结构问题。但由于数值模拟是建立在一定假定和给定参数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在针对各种不同工况确定合适的弹塑性或粘弹性本构模型力学参数很困难,有时很难符合现场工程的实际情况,使得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有一定的偏差。
物理模拟试验是以相似理论为基础,在配制相似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模型试件加载、开挖、支护、监测等,通过缩尺的模型研究地下隧洞的稳定性问题,利用试验结果对现场的施工进行指导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可以以较小的代价预测拟挖隧道原型实际力学状态的规律,目前,通过室内模型试验来实现隧道开挖的实例较少,尤其是管棚支护结构下隧道开挖的模型试验装置在国内尚属空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是针对已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精确获取隧道开挖过程中隧道及地层变形参数的隧道管棚施工法模拟开挖装置的监测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隧道管棚施工法模拟开挖装置的监测系统包括:三维模型试验框架、加载设备、岩土体模型、管棚支护结构、位移传感器、应变片、应变数据采集系统和位移数据采集系统;在三维模型试验框架内有岩土体模型,在岩土体模型上端有加载设备,在岩土体模型的几何中心贯穿有拟挖隧道,在拟挖隧道内和外周连接有多个位移传感器测头,在拟挖隧道上端有管棚支护结构,在管棚支护结构上粘贴有应变片,应变片通过应变片导线与应变数据采集系统连接,位移传感器通过导线与位移数据采集系统连接。
所述三维模型试验箱由底板、4块侧板和顶板组成;所述位移监测系统包括若干埋设于模型体内部的微型位移传感器测头、外部支架、外部数据采集系统、连接微型侧头与数据采集系统的导线;所述应变片粘贴在管棚支护结构的单管上,根据单管长度等间距排列,并由导线引出与数据采集系统连接。
所述位移监测系统包括若干个微型位移传感器测头,微型位移传感器测头分别埋设于拟挖隧道内部和拟挖隧道周围半个隧道尺寸范围内,埋设于拟挖隧道内部的微型位移传感器测头正对隧道开挖面,埋设于拟挖隧道周边的微型位移传感器测头平行于拟挖隧道轴线,导线一端连接微型位移传感器测头,另一端连接外部数据采集系统,并控制导线与拟挖隧道轴线平行。
所述三维模型试验框架背面板上开有小孔,导线从小孔处穿出并固定于外部支架上。
所述管棚支护结构由9根单管组成,所述应变片以全桥粘贴在管棚支护结构的单管上,间隔选择编号1、3、5、7、9五根单管粘贴应变片,应变片根据单管长度,等间距粘贴,并由导线引出,将监测数据传输到数据采集系统。
有益效果,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位移监测系统由埋设在模型体中的位移传感器组成,用于监测隧道开挖过程中掌子面挤出变形以及隧道周围土体变形;所述应变片粘贴在管棚支护结构的单管上,用于获取地层变形。通过室内试验近似模拟管棚支护结构下隧道工程的动态施工过程,精确获取开挖过程隧道及地层的应变参数,能够为实际施工提供技术支持,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效果好,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主视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侧视剖面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管棚支护结构中的应变片布置示意图。
其中:1、三维模型试验框架;2、岩土体模型;3、加载设备;4、管棚支护结构;5、位移传感器;6、应变片;7、拟挖隧道;8、导线;9、外部支架;10、外部接收器;11、位移计导线;12、应变片导线;13、应变数据采集系统;14、位移数据采集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市城市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矿业大学,未经徐州市城市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2619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薄膜长度检测系统
- 下一篇:一种焊接螺栓防错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