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输液固定带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28253.X | 申请日: | 2014-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159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发明(设计)人: | 石衍颖;于惠花;李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石衍颖;于惠花;李静 |
主分类号: | A61M5/158 | 分类号: | A61M5/15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7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输液 固定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主要涉及一种用于固定输液针的输液固定带。
背景技术:
目前医院为患者输液,扎上针后其后端一般用塑料胶布予以固定,但其往往容易翘起或脱落,从而导致针头移位、鼓针、掉针,需再次扎针。所以最好在扎针后用一长布条固定带将其裹覆固定予以保护,特别是对易哭闹的小孩以及需留置针的患者,扎针后采取裹覆固定保护更显必要。但目前还未见上述固定带及其采取使用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在于填补输液固定保护器械方面的空白,提供一种输液固定带,在输液扎针后将针头处予以裹覆固定,使用方便,输液安全,有效避免掉针、鼓针和多次扎针。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输液固定带1,由长条形弹力绷带制成,其一端7可呈尖角形,靠近一侧带边相间隔的设置有可伸进拇指的第一拇指定位孔2和第二拇指定位孔3,靠近第二拇指定位孔一侧设有挂鼻4,固定带呈尖角形一端设有挂钩5。带宽90-110mm,长300-400mm。第一拇指定位孔其中心距离固定带齐头一端6为70-90mm。二个拇指定位孔其中心之间距为150-170mm。第一拇指定位孔之纵向开口缝2′和第二拇指定位孔之纵向开口缝3′距离一侧纵向带边为30-40mm。
本实用新型其效果:
采用该输液固定带在输液扎针后将扎针处裹覆固定,使用方便效果好。采用弹力绷带弹力适中,既利于固定又不紧固压迫血管。采用该输液固定带,可有效的避免了掉针、鼓针和多次扎针,输液安全,减少患者痛苦。
附图说明:
附图1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附图2本实用新型使用过程第一步示意图(主视手掌)
附图3本实用新型使用过程第一步示意图(主视手背)
附图4本实用新型使用过程第二步示意图(主视手掌)
附图5本实用新型使用过程第二步示意图(主视手背)
附图6本实用新型使用过程第三步示意图(主视手掌)
附图7本实用新型使用过程第三步示意图(主视手背)
具体实施方式:
采用长条形弹力绷带制成,其一端7可以呈尖角形,另一端6为齐头。靠近一侧带边相间隔的设置可伸进拇指的第一拇指定位孔2和第二拇指定位孔3。靠近第二拇指定位孔一侧设有挂鼻4,尖角形一端设有挂钩5。该固定带带宽90-110mm,长300-400mm,本实施方式带宽95mm,长370mm。第一拇指定位孔2之中心距离固定带之齐头一端70-90mm,本实施方式为90mm。二个母指定位孔其中心间距为150-170mm,本实施方式为160mm。第一拇指定位孔之纵向开口缝2′(由开口缝处伸进母指)和第二拇指定位孔之纵向开口缝3′距离带一侧纵向带边30-40mm,本实施方式为35mm。挂鼻4并排相间隔的设置有3个。
附图2——7示意出该固定带扎针后裹覆固定过程,该图示为左手扎针输液。
第一步,将第一拇指定位孔2套于左手拇指上,长端在手掌,短端在手背,如附图2和3所示。然后第二步,将短端在手背处抻拉,将长端绕手掌——至手背(并压住短端)——再将第二拇指定位孔3套于拇指上,短端处于手掌前,如附图4和5所示。然后第三步,将固定带抻拉,将尖端挂钩5钩于其中一个挂鼻4上,固定结束。
同一个固定带也可用于右手,只是,一开始需先将第一拇指定位孔2套于右手拇指上,长端应处于手背,短端处于手掌,然后绕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石衍颖;于惠花;李静,未经石衍颖;于惠花;李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2825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输液用肢体保护托板
- 下一篇:电力转换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