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锚杆和锚索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31138.8 | 申请日: | 2014-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090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03 |
发明(设计)人: | 孙晓舟;刘永杰;狄伟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晓舟;刘永杰;狄伟东 |
主分类号: | E21D21/00 | 分类号: | E21D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吴开磊 |
地址: | 553000 贵州省六盘***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锚杆和锚索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矿及非煤矿山地下巷道支护、开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锚杆和锚索。
背景技术
锚固是指钢筋被包裹在岩土中,以增强岩土与钢筋的连接,使岩土形成的地下巷道更牢固。锚杆和锚索是常见的,用于锚固煤矿中地下巷道的装置。
现有的锚杆均由树脂锚固剂、钢筋锚杆、托盘和螺帽组成,使用的时候,先使用如锚杆钻机或凿岩机等钻眼工具在岩体上施工出φ45~φ50的钻眼,再塞入锚固剂,置入锚杆,用锚杆将锚固剂推至底部,然后给锚杆加力带动锚杆旋转,旋转推进中将锚固剂的包装薄膜绞碎、搅拌,使树脂锚固剂中的树脂胶泥和固化剂两种组分均匀混合,在锚固剂凝固后,也就是锚杆的端部和岩体粘合后,上紧外部的螺帽和托盘,从而达到锚固的作用。
现有的锚索均采用树脂锚固剂+钢绞线+托盘+螺帽组成,也是先使用锚索钻机等钻眼工具在岩体上施工出φ45~φ50的钻眼,再塞入锚固剂,置入锚索,用锚索将锚固剂推至底部,然后给锚索加力带动锚索旋转,搅拌、破坏锚固剂,使锚固剂充分混合,在锚固剂凝固后,也就是锚索的端部和岩体粘合后,上紧外部的螺帽和托盘,从而达到锚固的作用。
在具体使用的时候,钻眼通常是由下向上打出的,锚杆或者锚索是将锚固剂由下至上推入到钻眼中,然后再绞碎、搅拌锚固剂。锚固剂受到重力的作用,会沿着钻眼下滑数十秒到数分钟后才会凝固,此时锚固剂所处的位置已经远远离开锚索的端部或者锚杆的端部,也就是锚杆或者锚索需要固定的位置和实际固定的位置相差很远,达不到固定位置的要求,无法达到对锚杆或锚索端部有效固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锚杆,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了锚杆,包括:钢筋锚杆、第一托盘和第一螺帽,
所述第一托盘置于所述钢筋锚杆的一端,且与所述钢筋锚杆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螺帽用于将所述第一托盘固定于岩体上;
所述钢筋锚杆的另一端的外周部设置有第一凸起,且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钢筋锚杆的另一端端点的距离为10cm至50cm。
优选的,所述第一凸起呈圆环状,且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钢筋锚杆共轴线。
优选的,所述第一凸起朝向所述钢筋锚杆一端的外表面为球面,所述第一凸起朝向所述钢筋锚杆一端的外表面为平面。
优选的,沿所述第一凸起轴向的横截面的直径比钻眼的直径小2mm。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锚索,包括:钢绞线、托板、无缝钢管和第二螺帽,
所述托板置于所述钢绞线的一端,且与所述钢绞线固定连接;
所述无缝钢管套接于所述钢绞线,且与所述钢绞线固定连接,并靠近所述钢绞线的另一端;
所述第二螺帽用于将所述托板固定于岩体上;
所述无缝钢管的外周部设置有第二凸起,且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钢绞线的另一端端点的距离为10cm至50cm;
所述无缝钢管的内周部设置有第三凸起,所述无缝钢管通过所述第三凸起与所述钢绞线连接。
优选的,还包括:所述第二凸起呈圆环状,且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钢绞线杆共轴线。
优选的,所述第二凸起朝向所述钢绞线一端的外表面为球面,所述第二凸起朝向所述钢绞线一端的外表面为平面。
优选的,沿所述第二凸起轴向的横截面的直径比钻眼的直径小3mm。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锚杆,与现有技术中的使用锚杆时,锚固剂受到重力的作用,会沿着钻眼下滑数十秒到数分钟后才会凝固,此时锚固剂所处的位置已经远远离开锚索的端部或者锚杆的端部,也就是锚杆或者锚索需要固定的位置和实际固定的位置相差很远,达不到固定位置的要求相比,其通过在锚杆靠近锚固剂的一端的外周部设置了第一凸起,使得锚固剂在下滑到第一凸起位置的时候,被第一凸起卡住,从而不会在向下滑落,使得锚固剂能够将锚杆的端部,也就是锚杆需要固定的位置与岩体粘合,从而达到了有效的固定锚杆与岩体的作用,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锚杆的结构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锚杆端部放大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锚索的结构图。
图中:1、钢筋锚杆;2、第一托盘;3、第一螺帽;4、钻眼;5、岩体;6、第一凸起;7、钢绞线;8、托板;9、无缝钢管;10、第二螺帽;11、第二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晓舟;刘永杰;狄伟东,未经孙晓舟;刘永杰;狄伟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3113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提高低频音效的骨传导震子
- 下一篇:汽车手制动拉线固定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