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模块化分组式有机废气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36421.X | 申请日: | 2014-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299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7 |
发明(设计)人: | 王少宽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少宽 |
主分类号: | B01D53/76 | 分类号: | B01D53/76;B01D53/00;B01D53/52;B01D53/58;B01D53/54;A61L9/20;A61L9/015;A61L101/10 |
代理公司: | 威海科星专利事务所 37202 | 代理人: | 王元生 |
地址: | 264300 山东省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块化 分组 有机 废气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环保技术,特别是一种对有机质发酵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恶臭气体进行脱臭净化处理的模块化分组式有机废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物质在自然发酵分解过程中或加工过程中,经常会产生含有各种恶臭气味的气体,其恶臭气味是由于气体中含有易挥发性物质和悬浮微粒所致,主要包括氨、三甲胺、硫化氢、甲硫醇、甲硫醚、二甲二硫、二硫化碳、苯乙烯等污染物,此类带有恶臭的有机废气不经处理直接排放,会严重污染周边环境,影响人们身体健康。
目前,治理有机废气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包括吸附、直接燃烧、催化燃烧、化学氧化、生物滤池等处理手段。活性炭过滤装置是一种目前较为常见的气体净化设备,通过在罐体或箱体中填充活性炭,利用活性炭的物理吸附性能除去污染物,净化气体。但目前常用的活性炭过滤器一般采用整体滤芯,当过滤效果下降需要更换活性炭时,需要整体拆换,操作极为不便,耗时多、工作量大,一般情况下需要停止生产进行更换。由于活性炭的吸附能力有限,对于有机质高温发酵或其他生产所产生的高湿度、高浓度的有机废气处理能力有限,不能保证完全去除气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和可能存在的致病微生物。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操作使用方便,节能环保的模块化分组式有机废气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模块化分组式有机废气处理装置,其包括一壳体,壳体下部设有进气口,底部设有疏水阀,顶部设有出气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从下向上安装有若干层模块化的软陶吸附箱和光解氧化反应箱,所述软陶吸附箱内部装有软陶吸附材料;所述光解氧化反应箱内部装有紫外臭氧灯管。
所述软陶吸附箱的箱体四周密封,软陶吸附材料上面和下面设有网状覆盖。
所述每个光解氧化反应箱为扁平箱体,内部装有若干只紫外臭氧灯管,箱体四周密封,上、下面敞口。
所述壳体两侧内壁设有滑道。滑道之间的间距与软陶吸附箱和光解氧化反应箱高度相配,便于软陶吸附箱和光解氧化反应箱的装卸。
所述壳体顶部出气口内安装有排风机。
所述壳体底端还安装有轮子。具有可移动性和机动能力,应用部署非常便利。
本实用新型所述壳体内安装有若干层模块化的软陶吸附箱和光解氧化反应箱,软陶吸附箱和光解氧化反应箱采用模块化、分组式,装卸方便。吸附材料及紫外臭氧灯管更换方便快捷,可实现不停机更换,节省时间。对照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操作使用方便,节能环保,是一种的模块化分组式有机废气处理装置。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描述。
图 1 为本实用新型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光解氧化反应箱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软陶吸附箱分拆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标号是:1.壳体,2.光解氧化反应箱,3.滑道,4.软陶吸附箱,5.轮子, 6.疏水阀,7.进气口,8.紫外臭氧灯管,9.排风机,10.出气口,41.箱体,42.覆盖,43.覆盖,44.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从图1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一种模块化分组式有机废气处理装置,其包括一壳体1,壳体下部设有进气口7,底部设有疏水阀6,顶部设有出气口10。所述壳体1顶部出气口10部位设置排风机9,用于将处理后的气体排出。壳体1的底部设置排水管路以疏水阀6控制,自动排出冷凝水。壳体1的底板处设置四个活动轮子5,方便整体装置移动。具有可移动性和机动能力,应用部署非常便利。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是:所述壳体1内从下向上安装有若干层模块化的软陶吸附箱4和光解氧化反应箱2,所述软陶吸附箱4内部装有软陶吸附材料;所述光解氧化反应箱2内部装有紫外臭氧灯管8。
如图3所示,所述软陶吸附箱4的箱体41四周密封,软陶吸附材料上面和下面设有网状覆盖42、43。软陶吸附箱4的箱体41上还设有把手44,便于抽取更换。软陶吸附材料预先填充与箱体41和上下表面覆盖42、43封闭的空间中。上下表面覆盖42、43为网状结构,空隙小于软陶颗粒直径,避免软陶散失,同时保证气体流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少宽,未经王少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3642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