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由衬底控制的D触发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39226.2 | 申请日: | 2014-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118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9 |
发明(设计)人: | 邓小莺;莫妍妍;宁建辉;刘柳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大学 |
主分类号: | H03K3/02 | 分类号: | H03K3/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君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68 | 代理人: | 王永文;刘文求 |
地址: | 51806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衬底 控制 触发器 | ||
1.一种由衬底控制的D触发器,包括CLK端、D端、 端、Q端、端、VDD端和GND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用于利用衬底控制方式,提高D触发器的反应灵敏度的灵敏度放大模块;
用于提高工作速度的RS反相模块;
用于输出结果的交叉耦合反相器;
所述灵敏度放大模块、RS反相模块和交叉耦合反相器依次连接;
其中,所述灵敏度放大模块包括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三MOS管、第四MOS管、第五MOS管、第六MOS管、第七MOS管、第一输出节点、第二输出节点和第一网络节点;
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连接D触发器的CLK端,第一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输出节点,第一MOS管的源极和第一MOS管的衬底连接D触发器的VDD端;
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输出节点,第二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输出节点,第二MOS管的源极和第二MOS管的衬底连接D触发器的VDD端;
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输出节点,第三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输出节点,第三MOS管的源极和第三MOS管的衬底连接D触发器的VDD端;
所述第四MOS管的栅极连接D触发器的CLK端,第四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输出节点,第四MOS管的源极和第四MOS管的衬底连接D触发器的VDD端;
所述第五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输出节点,所述第五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输出节点,第五MOS管的源极连接第一网络节点,第五MOS管的衬底连接D触发器的D端;
所述第六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输出节点,第六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输出节点,第六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一网络节点,第六MOS管的衬底连接D触发器的端;
所述第七MOS管的栅极连接D触发器的CLK端,第七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网络节点,所述第七MOS管的源极和第七MOS管的衬底接地;
其中,所述RS反相模块包括:第八MOS管、第九MOS管、第十MOS管、第十一MOS管、第十二MOS管、第三输出节点、第四输出节点和第二网络节点;
所述第八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输出节点,第八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四输出节点,第八MOS管的源极和第八MOS管的衬底连接D触发器的VDD端;
所述第九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输出节点,第九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三输出节点,第九MOS管的源极和第九MOS管的衬底连接D触发器的VDD端;
所述第十MOS管的栅极连接D触发器的D端,第十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四输出节点,第十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二网络节点,所述第十MOS管的衬底接地;
所述第十一MOS管的栅极连接D触发器的端,第十一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三输出节点,第十一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二网络节点,所述第十一MOS管的衬底接地;
所述第十二MOS管的栅极连接D触发器的CLK端,第十二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网络节点,第十二MOS管的源极和第十二MOS管的衬底接地;
其中,所述交叉耦合反相器包括第一反相器和第二反相器,所述第一反相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四输出节点和D触发器的端,第一反相器的输出端连接D触发器的Q端;所述第二反相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输出节点和D触发器的Q端,第二反相器的输出端连接D触发器的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由衬底控制的D触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三MOS管和第四MOS管为P沟道MOS管,第五MOS管、第六MOS管和第七MOS管为N沟道MOS管。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由衬底控制的D触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八MOS管和第九MOS管为P沟道MOS管,第十MOS管、第十一MOS管和第十二MOS管为N沟道MOS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大学,未经深圳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39226.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