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解剖型颈椎前路拉钩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39893.0 | 申请日: | 2014-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149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05 |
发明(设计)人: | 孟斌;杨惠林;周军;杨淑丽;薛婷;张洪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孟斌 |
主分类号: | A61B17/02 | 分类号: | A61B17/02;A61B17/56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陶海锋 |
地址: | 21500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解剖 颈椎 前路 拉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具体涉及一种解剖型颈椎前路拉钩。
背景技术
颈椎前路手术是治疗颈椎病、颈椎骨折脱位、颈椎肿瘤等疾病的常用术式。在颈椎前路手术中,为了显露手术视野,颈椎前路拉钩的使用必不可少。颈椎椎体在横断面呈近似圆形,而颈椎在冠状面因有椎间盘的存在,呈近似竹节样,即在椎间盘的位置略向四周膨出。
现有技术中,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0960145Y公开了一种颈椎前路拉钩,其在前端接触颈椎椎体和椎间盘的位置均为平直设计,在牵开颈前方软组织时无法贴合颈椎椎体和椎间盘的解剖形状,尤其无法完全显露椎间盘前方,影响了颈椎前路手术时切除椎间盘、减压及放置前路内固定等操作,且无固定受力点,无法避免拉钩的滑移;另外,整个拉钩呈平板状或“S”形外形,助手不易握持,为控制拉钩位置,需持续用力以维持拉钩与颈椎椎体和椎间盘的接触,容易造成助手的疲劳,且力量大小不易控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解剖型颈椎前路拉钩,能够清晰显露颈椎间盘和相应椎间盘的上下椎体,且有效避免拉钩滑移,使用方便省力。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解剖型颈椎前路拉钩,包括柄部、腰部和头部,所述头部由两侧直形弧面和中间内凹的波形弧面结构组成,所述直形弧面和波形弧面宽度相等,所述波形弧面在冠状面设有内凹的弧面,所述柄部与腰部夹角在90°和180°之间。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头部宽度为3cm,所述直形弧面和波形弧面宽度均为1cm。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头部前端至腰部末端的高度为9cm。
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柄部末端为加宽部,所述加宽部上设有防滑槽。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柄部与腰部夹角为135°。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头部在接触颈椎椎体和椎间盘的部分分别在横断面和冠状面设计有两个弧形面,对应地适配颈椎横断面和冠状面的解剖特点,在手术中拉钩头部可以稳固地与颈椎椎体和椎间盘接触,既可以清晰显露颈椎间盘和相应椎间盘的上下椎体,又可以有效避免拉钩滑移。
2.本实用新型的拉钩的手柄末端为加厚加宽结构,上面设有防滑槽,便于握持,减少了助手用力,增加了稳定性,有效减少了助手的疲劳。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中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正视图。
图3是图1的侧视图。
图4是图1的仰视图。
其中:1、头部;2、腰部;3、柄部;4、直形弧面;5、波形弧面;6、冠状面弧面;7、加宽部;8、防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参见图1至4所示,一种解剖型颈椎前路拉钩,包括柄部3、腰部2和头部1,所述头部由两侧直形弧面4和中间内凹的波形弧面5结构组成,所述直形弧面和波形弧面宽度相等,所述波形弧面在冠状面设有内凹的弧面6,所述柄部与腰部夹角在90°和180°之间。
本实施例中,所述头部宽度为3cm,所述直形弧面和波形弧面宽度均为1cm,所述头部前端至腰部末端的高度为9cm,以保证拉开颈前方气管、血管、肌肉等组织,所述手柄末端为加宽部,所述加宽部上设有防滑槽8,手柄和腰部的夹角为13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孟斌,未经孟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3989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螺栓固定方式的后双胎式车轮罩安装结构
- 下一篇:颜料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