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散热翅及增强石墨环的螺旋凹槽式汽车制动鼓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42918.2 | 申请日: | 2014-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066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9 |
发明(设计)人: | 李慧;蒋爱云;陈永方;董颖;贺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河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F16D65/10 | 分类号: | F16D65/10;F16D65/82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0000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散热 增强 石墨 螺旋 凹槽 汽车 制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领域,具体为一种带散热翅及增强石墨环的螺旋凹槽式汽车制动鼓。
背景技术
制动鼓是汽车制动部件之一,属于刹车系统的一部分,刹车时,活塞对两对半月型的刹车蹄片施加压力,使其贴紧鼓室内壁,从而产生摩擦来停止车轮的旋转。制动鼓的材质一般为HT200-300(灰铸铁),此种材质可起到散热、增加摩擦性能、降低刹车噪音的作用。目前,制动鼓毛坯的生产工艺为铸造,由于制动鼓经常在刹车蹄片摩擦的作用下而向外涨开,从而制动鼓会从鼓体端口处开裂,影响了制动鼓的使用效果和使用寿命,另外,由于制动鼓温升过高,会导致轮胎内胎长期受热,从而产生老化降低了轮胎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带散热翅及增强石墨环的螺旋凹槽式汽车制动鼓,解决了传统制动鼓鼓体端部强度不足,容易破裂的问题,延长了制动鼓的使用寿命,同时本实用新型也提高了传统制动鼓散热条件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带散热翅及增强石墨环的螺旋凹槽式汽车制动鼓,包括鼓体,鼓体内壁设有多条螺旋线的矩形螺旋凹槽;所述鼓体外壁中部设有凹槽,凹槽内均布有环绕整个鼓体表面中部的散热翅,所述散热翅呈三角形并与鼓体一体连接;所述鼓外壁的端部设有一与鼓体外壁一体连接的加强凸台,所述加强凸台上设置有若干组间隔分布的嵌槽,嵌槽内设有石墨环。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翅的高度低于凹槽的深度。
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传统的制动鼓进行改进,在鼓体外壁中部增设了三角形散热翅,增加了鼓体外表面的散热面积,提高了散热效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增加了鼓体的表面强度;同时在鼓体的端部还设置了带有石墨环组的加强凸台,在鼓体上形成一个弹性缓冲带,使制动鼓不易破裂,进一步延长了制动鼓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散热翅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2所示的一种带散热翅及增强石墨环的螺旋凹槽式汽车制动鼓,包括鼓体1,鼓体1内壁设有多条螺旋线的矩形螺旋凹槽6,矩形螺旋凹槽6可以作为消气,吸热和排热的通道,在淋水降温时,淋水也可以在矩形螺旋凹槽6内快速流动带走热量,并防止摩擦副打滑;所述鼓体1外壁中部设有凹槽3,凹槽3内均布有环绕整个鼓体1表面中部的散热翅2,所述散热翅2呈三角形并与鼓体1一体连接,均布的三角形散热翅2提增加了鼓体1外表面的散热面积,提高了散热效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增加了鼓体1的表面强度;所述鼓体1外壁的端部设有一与鼓体1外壁一体连接的加强凸台5,所述加强凸台5上设置有若干组间隔分布的嵌槽4,嵌槽4内设有石墨环,石墨环具有良好的韧性,在加强凸台5上镶嵌的石墨环组可以在鼓体1上形成一个弹性缓冲带,使制动鼓不易破裂,进一步延长了制动鼓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散热翅2的高度低于凹槽3的深度,以保证散热翅2的使用寿命和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传统的制动鼓进行改进,在鼓体外壁中部增设了三角形散热翅,增加了鼓体外表面的散热面积,提高了散热效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增加了鼓体的表面强度;同时在鼓体的端部还设置了带有石墨环组的加强凸台,在鼓体上形成一个弹性缓冲带,使制动鼓不易破裂,进一步延长了制动鼓的使用寿命。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河科技学院,未经黄河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4291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