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衣物用负离子发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43184.X | 申请日: | 2014-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716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8 |
发明(设计)人: | 张仁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仁顺 |
主分类号: | H01T23/00 | 分类号: | H01T2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3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携式 衣物 负离子 发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衣物用负离子发生器。
背景技术
负离子发生器是一种生成空气负离子的装置,该装置将输入的直流或交流电经EMI处理电路及雷击保护电路处理后,通过脉冲式电路,过压限流;高低压隔离等线路升为交流高压,然后通过特殊等级电子材料整流滤波后得到纯净的直流负高压,将直流负高压连接到金属或碳元素制作的释放尖端,利用尖端直流高压产生高电晕,高速地放出大量的电子(e-),而电子无法长久存在于空气中(存在的电子寿命只有nS级),立刻会被空气中的氧分子捕捉,从而生成空气负离子,空气中含有适量的负离子不仅能高效地除尘、灭菌、净化空气,同时还能够激活空气中的氧分子而形成携氧负离子。
我们平时出行衣服难免都会与各种粉尘接触,轻微震动都容易形成粉尘飞扬,造成空气、呼吸污染,不健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衣物用负离子发生器,可以有效吸附烟雾粉尘,达到吸尘杀菌的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便携式衣物用负离子发生器,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部的负离子发生模块,所述壳体头部中间位置设有与负离子发生器模组连接的负离子发生装置,所述壳体右侧设有与负离子发生器模组连接的充电孔,所述壳体左侧设有开关,用于控制本装置的开启和关闭。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正面设有工作电源指示灯。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背面设有便携挂扣和挂绳孔。
作为优选,所述挂绳孔位于便携挂扣上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型小巧,利用便携挂扣和挂绳孔挂在衣物上,携带使用方便,充电后即可释放负离子,吸尘杀菌,净化空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背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左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右侧示意图;
图中:1-壳体、2-负离子发生装置、3-充电孔、4-指示灯、5-开关、6-便携挂扣、7-挂绳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由图1至图4所示,一种便携式衣物用负离子发生器,包括壳体1和设置在壳体1内部的负离子发生模块,所述壳体1头部中间位置设有与负离子发生器模组连接的负离子发生装置2,负离子发生模组可以生成空气负离子,利用负离子发生装置2扩散出去;所述壳体1右侧设有充电孔3,该充电孔3与负离子发生器模组相连;另外,在壳体1左侧上还设有开关5,用于控制本装置的开启和关闭,在壳体1正面设有指示灯4,用于指示装置的工作状态,壳体1背面设有便携挂扣6和挂绳孔7。
使用时,首先将电源与充电孔3相连,打开开关4,使本实用新型处于工作状态,负离子发生器模组开始工作,通过负离子发生装置扩散出去,指示灯4显示了当前的工作状态,体积小,通过便携挂扣和挂绳孔即可将其携挂在衣物上,由于带负电荷的负离子与漂浮在空气中带正电荷的烟雾粉尘进行电极中和,使其自然沉积,再加上负离子发生器模组在产生大量负离子的同时会产生微量臭氧,二者合一更易吸附各种病毒、细菌,使其产生结构的改变或能量的转移,导致病毒、细菌死亡,达到了吸尘杀菌的目的。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仁顺,未经张仁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4318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