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隧道应急隧道避难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49732.X | 申请日: | 2014-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223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发明(设计)人: | 王艾凯;薛亚东;黄宏伟;杨文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芮斯克土木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F11/00 | 分类号: | E21F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092 上海市杨浦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隧道 应急 避难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人员安全避难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隧道应急逃生避难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公路隧道的大规模建设,交通流量、危险品运输量、隧道数量都日益增多,隧道长度逐年增长,行车速度提高,公路隧道内各种事故,特别是火灾事故呈现上升趋势。据国内统计资料,国内公路隧道每行驶5000万辆/km就有1次火灾发生,其火灾发生的几率是铁路隧道的20~25倍。从火灾事故的车辆组成来看,虽然货运车辆只占整个公路运输车辆的15%左右,但有近30%的火灾是由货运车辆造成的。在现代公路隧道的设计建设中,一般每隔500m设置一个联络通道。一旦在相邻的两个通道靠中部的位置发生火灾,乘客要在较短时间内逃生至联络通道进行疏散是很困难的。火灾发生时,隧道内火灾附近不仅温度会急剧上升,而且会产生大量的浓烟,给乘客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2年8月15日公开的一种公路隧道紧急逃生避难室装置,公开号为CN102635400A,该避难室能够在隧道的事故状态下为人员的逃生躲避提供一种该场所,最大限度的保护了人的生命安全。但是,在避难逃生时,需要对室外的环境情况具备足够的了解,这样室内的人员才能安全的离开避难室或者得到救援。
此外,现有的避难室还具有强度不高,容易发生坍塌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强度,并且能够了解避难 装置外具体情况的隧道应急逃生避难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隧道避难装置,包括避难装置墙体、照明装置、喷淋降温系统、按钮、隧道衬砌、卷帘门、指示灯和卷帘门卷轴,在所述避难装置墙体内设置有多气体检测仪,所述多气体检测仪进气口和排气口分别连接有排气管路和吸气管路,所述排气管路和所述吸气管路的另一端分别通过不锈钢管伸出舱体壁板避难装置墙体外。
优选地,所述排气管路和所述吸气管路上还分别设置有球阀。
优选地,所述避难装置的墙体由外层的防火减震墙和内层钢架结构组成。
优选地,所述钢架结构为焊接而成。
优选地,所述钢架结构外层设有一层铁板。
优选地,所述避难装置墙体内设有金属温度计,所述金属温度计的探头伸出避难装置墙体外。
优选地,所述避难装置外墙的高度为2.5米,宽度为6-10米。
优选地,所述卷帘门的高度为1.8-2.2米。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隧道避难装置由于设有多气体检测仪,多气体检测仪与气体抽、放管路相配合使用,排气管路和吸气管路通过不锈钢管伸到避难装置墙体外,每根不锈钢管在隧道避难装置内部与球阀相连接,在测试隧道避难装置外气体参数的时候,抽取隧道避难装置外气体到避难装置内的多气体检测仪内进行检测,然后再排放在隧道避难装置外,对隧道避难装置内的气体不产生影响,由此可以准确的测量隧道避难装置外的气体成分,为避难装置内的人员自救提供准确的数据;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隧道避难装置中的避难装置墙体主要由外层的减震墙和内层的钢架结构组成,通过外层的防火、防震缓冲,及内层的二次缓冲作用,起到双层保护,更大程度的保护的躲避在该避难装置中人的安全。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隧道气体检测装置结构示意图。
其中,具体符号表示如下:
1-避难装置墙体 2-不锈钢管
3-球阀 4-排气管路
5-多气体检测仪 6-吸气管路
7-金属温度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隧道避难装置,包括避难装置墙体1、照明装置、喷淋降温系统、按钮、隧道衬砌、卷帘门、指示灯和卷帘门卷轴,在所述避难装置墙体内设置有多气体检测仪5,所述多气体检测仪进气口和排气口分别连接有排气管路4和吸气管路6,所述排气管路和所述吸气管路的另一端分别通过不锈钢管2伸出舱体壁板避难装置墙体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芮斯克土木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芮斯克土木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4973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