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烟气脱硫脱硝脱汞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53249.9 | 申请日: | 2014-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298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7 |
发明(设计)人: | 董勇;李广培;崔琳;王鹏;张立强;徐夕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75 | 分类号: | B01D53/75;B01D53/60;B01D53/64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崔苗苗 |
地址: | 25006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烟气 脱硫 脱硝脱汞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烟气中多种污染物联合脱除的装置,属于烟气净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大气污染对于人体健康的危害和对生态环境的威胁越来越明显。我国对于烟气中SOx、NOx以及微量有毒金属元素尤其是汞的控制及减排问题越来越重视,排放标准不断严格,高效、经济的烟气净化工艺成为大势所趋。但现有技术中烟气污染物的脱除设备复杂、运行成本高,如何根据现有的脱硫设备安装情况,尤其是对于那些中小型的工业锅炉,开发低成本高效率的联合脱硫脱硝脱汞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烟气脱硫工艺包含湿法、干法和半干法三大类,其中湿法烟气脱硫是目前的主流工艺,其脱硫效率较高且性能稳定;半干法烟气脱硫无废水废酸排出,产物易于处理,其中循环流化床、新型一体化、气体悬浮吸收等半干法烟气脱硫工艺都较为成熟,单就脱硫效率而言,不及湿法脱硫理想;而干法烟气脱硫的脱硫效率较低且脱硫剂利用率较低,目前看来尚不足以面对日益严苛的脱硫任务。
烟气脱硝工艺大体上可以分为还原和氧化吸收两大类,前者是利用还原剂等将NOx还原为N2,包括SCR、SNCR、活性炭纤维吸附等工艺,后者是利用强氧化剂或者活性自由基将难溶的NO氧化为高价氮氧化物,从而后期与SOx同时脱除。相比而言,氧化吸收脱硝方法操作灵活且系统较为简单,其中二氧化氯(ClO2)作为氧化剂的一种,研究的很少,且研究大都围绕着二氧化氯水溶液液相氧化NO,氧化产物经湿法吸收脱除的工艺。
例如CN1293933C、CN1304089C、CN101745305A、CN101385942B这四个专利,都是关于含有SOx和NOx的废气净化问题,均涉及到用二氧化氯水溶液氧化废气中的NO。此种工艺是利用液相氧化剂来氧化NO,然后利用碱液吸收高价态NOx。这种工艺需要设计装置预先脱除SO2,另外需要另加碱液来脱除NOx,这样一方面会使系统更加复杂,另一方面也会增加运行成本,而且不具有联合脱汞性能。对于成本低廉的双氧水而言,其氧化性能是出于自由基的生成,这使得此种氧化工艺中,烟气需先经除尘,以避免烟气中的颗粒物对自由基存在寿命的影响。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向大气中排放汞污染物约5000吨,其中人为汞排放量约1930吨,燃煤是人为汞排放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45%。电厂作为燃煤大户,其汞排放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燃煤烟气中的汞主要包括三种形态:单质汞(Hg0),氧化态汞(Hg2+)和颗粒态汞(Hgp)。颗粒态汞(Hgp)可以被静电除尘和布袋除尘等除尘设备脱除,氧化态汞(Hg2+)可以被烟气中飞灰吸附脱除或通过现有脱硫装置高效脱除。而单质汞(Hg0)由于具有较强的不溶性和稳定性难以脱除。因此,燃煤电厂烟气中汞的脱除效率极大地取决于汞的存在形态,利用二氧化氯气体将单质汞(Hg0)氧化为氧化态汞(Hg2+),就可利用现有的湿法或半干法脱硫装置将汞高效脱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烟气脱硫脱硝脱汞的装置,利用二氧化氯气体气相直接氧化NO和单质汞(Hg0),下游经湿法或者半干法脱硫装置协同脱除NOx、SOx和氧化态汞(Hg2+),实现高效联合脱硫脱硝脱汞。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烟气脱硫脱硝脱汞的装置,包括烟气进气管,烟气进气管通过除尘器及风机与气体混合装置相通,气体混合装置连有二氧化氯气体制备装置,气体混合装置出气口连接湿法脱硫装置,湿法脱硫装置与烟囱相接;或者烟气进气管和二氧化氯气体制备装置均与气体混合装置相连,气体混合装置出气口连接半干法脱硫装置,半干法脱硫装置通过除尘器及风机与烟囱相连。
一定浓度的二氧化氯气体被喷入气体混合装置与烟气混合,其强氧化性即可在70℃~150℃的烟温下将NO高效氧化为高价态易脱除的氮氧化物,也可将单质汞(Hg0)氧化为易被脱除的氧化态汞,且因反应产物中的HCl而以HgCl2的形式存在于烟气中,通入的气体应满足二氧化氯与烟气中的NO的摩尔比[ClO2]:[NO]在0.47~1.57时,可实现NO的氧化效率在59%~100%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未经山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5324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