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大棚草莓种植的苗床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53897.4 | 申请日: | 2014-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013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03 |
发明(设计)人: | 姜红卫;李静会;李欣;江君;蒋华伟;靖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市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G9/02 | 分类号: | A01G9/02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马明渡 |
地址: | 215155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大棚 草莓 种植 苗床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大棚草莓种植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大棚草莓种植的苗床。
背景技术
草莓是一种味道酸甜可口且营养丰富的水果,人们一年四季都非常喜爱食用,因此草莓的大棚种植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
传统的大棚草莓种植为大棚内地面栽培,其果实的糖度、硬度不高,且种植劳动强度大。后采用在大棚内设置苗床进行草莓栽种,现基本有两种草莓苗床,一种是固定式不可调节的苗床,这种苗床沿大棚纵向延伸,一个大棚内设置若干个固定式苗床,在人进入大棚内进行栽种、浇水、施肥、喷药或采摘等操作时,由于苗床是固定式不可调节的,因此每一个苗床都需要对应设置一个宽度较大的通道,该通道的尺寸需满足人沿苗床通行且可以对苗床中所栽培的植株进行各种操作,这就大大的降低了大棚内草莓的种植量,降低了草莓的产量。还有一种是可调节式的苗床,例如申请号为201120470066.9、名称为:“可调节式草莓栽培支架”的中国专利,该专利方案中的草莓栽培支架包括立柱、可调节支架、立柱转轴、有槽钢片、固定栽培槽、移动栽培槽、竖杆转轴,其中可调节支架包括上部横杆、下部横杆和两个竖杆组成的平行四边形,上部横杆、下部横杆的中点打孔,通过立柱转轴与立柱连接,上部横杆、下部横杆和竖杆之间由竖杆转轴连接,具有卡槽的有槽钢片,一端通过立柱转轴连接于立柱与上部横杆的连接点处,下部横杆上设有螺丝,固定栽培槽固接在立柱上,两个移动栽培槽固接在可调节支架的竖杆上。上述草莓栽培支架使用时因可以调节,就可以减少大棚内每一个栽培支架所对应的通道宽度,该通道面积只需满足人行走即可,在进行栽种、浇水、施肥、喷药或采摘等操作时,调节栽培支架使其改变形态,就可以给人留出足够空间,但上述栽培支架的缺点是结构较为复杂,因此成本较高,故障率也相应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大棚草莓种植的苗床,能够充分利用大棚内的种植面积,提高草莓产量,且结构简单,成本低,便于维护。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大棚草莓种植的苗床,包括下支撑架、上托架以及具有相同尺寸的第一圆杆和第二圆杆;
所述下支撑架竖立定位在大棚内地面上,下支撑架的顶部具有沿大棚纵向延伸的承托水平面,第一圆杆和第二圆杆均以其杆长方向沿大棚纵向而置于下支撑架的承托水平面上;
所述上托架置于第一圆杆和第二圆杆上,在沿大棚横截面上,第一圆杆和第二圆杆以上托架的重心竖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布置;
在沿大棚横截面上,上托架的宽度大于下支撑架的宽度;
所述上托架的上部从左至右依次设有第一纵杆、第二纵杆、第三纵杆和第四纵杆,该第一纵杆、第二纵杆、第三纵杆和第四纵杆均以其杆长沿大棚纵向设置,其中第一纵杆和第二纵杆对应经卡环固定若干第一基质承托布片,每一第一基质承托布片在承托基质后可进行草莓苗的栽种,第三纵杆和第四纵杆对应经卡环固定若干第二基质承托布片,每一第二基质承托布片在承托基质后可进行草莓苗的栽种;
所述第一圆杆或第二圆杆上固设一手轮,该手轮转动可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一圆杆或第二圆杆在下支撑架上转动,转动轴向沿大棚纵向,以带动第一圆杆和第二圆杆所承托的上托架沿大棚横向移动;
所述下支撑架上设有一防翻钩,该防翻钩勾住上托架的底部中心,以限制上托架的底部中心相对下支撑架竖向移动;或者,所述上托架的底部中心处设有该防翻钩,该防翻钩勾住下支撑架,以限制上托架的底部中心相对下支撑架竖向移动。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1、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纵杆、第二纵杆、第三纵杆和第四纵杆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2、上述方案中,在大棚横截面上,所述下支撑架承托水平面的左右两侧各设一向上伸出的防掉挡,每一防掉挡的高度均大于第一圆杆或第二圆杆的半径,用以防止第一圆杆或第二圆杆从下支撑架上掉落。
3、上述方案中,在大棚横截面上,上托架的左右两侧各设一向外伸出的止碰撑,用以防止在上托架沿大棚横向移动时,相邻苗床的上托架相碰撞。
4、上述方案中,所述下支撑架上设有若干斜撑,以提高下支撑架的支撑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市农业科学院,未经苏州市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5389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用途考勤服务平台
- 下一篇:一种挤脱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