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吸附器积液盘冷凝丙酮液位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64179.7 | 申请日: | 2014-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254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发明(设计)人: | 叶兆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当阳新阳化纤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D9/00 | 分类号: | G05D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44100 湖北省宜昌市当***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附 积液 冷凝 丙酮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醋酸纤维纺丝的丙酮回收领域,特别是吸附器积液盘冷凝丙酮液位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吸附装置在由解析状态转入吸附状态时,在其入口处会产生一定量的蒸汽-丙酮冷凝液体,经位于吸附装置内吸附器顶部的积液盘收集后需及时排至低位解析液槽。否则,积液盘中液位太高,会溢漫污染吸附器中的吸附剂,降低吸附效能。但如果直排,又由于吸附装置在解析状态时,吸附装置内存在有约500㎜水柱的压力,会造成各吸附装置之间以及吸附装置与低位解析液槽之间相互串气。
传统的方法是:在每一个吸附装置的冷凝液排液支管上装一气动阀门,随吸附装置变换周期定时开关。这种模式极易产生操作不及时或误操作,对生产影响较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吸附器积液盘冷凝丙酮液位控制装置,可以实现积液盘中丙酮冷凝液的自动排出,减轻劳动强度,并能克服现有技术中相互串气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吸附器积液盘冷凝丙酮液位控制装置,包括多个吸附装置,吸附装置中,吸附器的顶部设有集液盘,集液盘的底部通过排液支管与排液总管连接,排液总管与低位解析液槽连接,低位解析液槽的进液高程低于集液盘的底端高程,在排液总管上设有倒“U”形的液封管,液封管的顶端位于集液盘的底部与低位解析液槽的进液高程之间;
且液封管的顶端高程高于吸附器内存液体的高程。
液封管的顶端位于集液盘的底部与低位解析液槽的进液高程之间1/3~2/3的位置。
液封管的顶端位于集液盘的底部与低位解析液槽的进液高程之间1/2的位置。
液封管的顶端与集液盘的底部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1000mm,液封管的顶端与低位解析液槽的进液高程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1000mm。
液封管与排液支管之间的排液总管底部设有排净口。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吸附器积液盘冷凝丙酮液位控制装置,通过在排液总管设置的倒“U”形的液封管直排,使液封管与排液支管之间的排液总管内始终填充有冷凝丙酮液,实现液体自密封,且液封管的顶端高程高于吸附器内存液的高程,从而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直排条件下,各吸附装置之间以及吸附装置与低位解析液槽之间相互串气的技术困难。并且,也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气动阀门误操作的影响。本实用新型利用液封原理自然封闭气体,又能使收集的冷凝丙酮液体及时排出。不仅减少了设备投资,而且使冷凝液的排出完全成为自动模式,减轻了操作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集液盘1,吸附器2,吸附装置3,排液支管4,排液总管5,排净口6,液封管7,低位解析液槽8,气动阀门9。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中,一种吸附器积液盘冷凝丙酮液位控制装置,包括多个吸附装置3,吸附装置3中,吸附器2的顶部设有集液盘1,集液盘1的底部通过排液支管4与排液总管5连接,排液总管5与低位解析液槽8连接,低位解析液槽8的进液高程低于集液盘1的底端高程,在排液总管5上设有倒“U”形的液封管7,液封管7的顶端位于集液盘1的底部与低位解析液槽8的进液高程之间,参见图1中的H和h1、h2。
且液封管7的顶端高程高于吸附器2内存液体的高程。即液封管7的顶端高程高于吸附装置内存有的约500㎜的液体高程。由于液封管7是有直径的,更精确的限定中,液封管7的顶端高程是指液封管7的顶端刚刚开始溢流时的高程。
优选的,液封管7的顶端位于集液盘1的底部与低位解析液槽8的进液高程之间1/3~2/3的位置。
进一步优选的,液封管7的顶端位于集液盘1的底部与低位解析液槽8的进液高程之间1/2的位置。
或者优选的,液封管7的顶端与集液盘1的底部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1000mm,液封管7的顶端与低位解析液槽8的进液高程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1000mm。
优选的方案如图1中,液封管7与排液支管4之间的排液总管5底部设有排净口6。由此结构,便于将液封管7与排液支管4之间的排液总管5内的冷凝丙酮液体排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当阳新阳化纤有限公司,未经当阳新阳化纤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6417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